[转]让英语替我们看家?中国人为何越来越不会说汉语

作者 TombCrow, 2005 八月 01, 16:47:15

« 上一篇主题 - 下一篇主题 »

TombCrow

  首届世界汉语大会特别报道·孔子学院推进汉语全球化·1万广东 高考考生文言文翻译拿零分·还有多少人在纯洁地使用汉语?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每一种语言都是方言,每一种语言又都趋于全球通用。

  语言即信仰、即福祉、即生产力、即殖民力。但语言又必须口水化、春秋笔法、经得起折腾、受得了折磨。

  汉语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奇迹之一。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史里,它虚拟生活并表达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理想,艰苦、卑污的生存状态经汉语的光照呈现审美和向善的底色。它有教无类,化育八方,穿越了足够久远的时空,给规模足够庞大的人类基因种群以生命的归宿和信仰。它安慰了东方大地上的人民和国家。

  今天,最好的汉学研究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把汉学传统发扬光大也不在中国,而是在韩国;最好的汉史学家也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

  当代汉语缺乏顶尖的学问来提升,中国人的汉语表达能力也在退化。在国外,有3000万人学习汉语,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比赛中败给了留学生,参加2005年广东高考的1万考生在文言文翻译、10万考生在造句题上都得零分。

  当汉语踌躇满志地出门远行之时,我们是否打算让英语来替我们看守家门?

  文/余世存 胡赳赳

  2005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说"安"》,在许多人赞扬这个题目出得好并往"和谐社会"的大帽子上靠时,也有来自编辑家不同的声音出现。一位多年从事编辑出版的人士说,"安"是个词素,不是词,词素只有与另一个词素组合起来才有意义,比如"安全"、"安定"等等。他愤愤地说,说"安"我还可以说成是"安全套"啊。

  难道不是汉语教育出了问题?复旦大学的一次汉语比赛上,让外国留学生拿了冠军,这只能说明,人家在某种程度上比我们更精通汉语。这把中国人惹急了,可那是你自己不争气。

  面对这一汉语教育与研究的危机,中国人不是没考虑过。2005年,中国将首次进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虽然,这仅仅是为求职而设立的一个证书。汉语不过关,将会找不到工作。反过来想,要是没有那么多汉语不过关的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中国人找工作还要汉语技能考核,只能说明,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出问题了。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要求自己孩子在家里只允许用英语交流,有一次客人来访,孩子用汉语说了句"吃饭了",结果遭到父亲一记耳光。孩子因说汉语而获罪。最绝的是,客人回家后还以此为榜样:"看看别人的孩子是怎么学英语的?"

  幼儿园都快成双语了,从中学就开始重视数理化,到大学就搞专业了。汉语教育越来越弱势。除非你大学进了中文系,但毕业找工作是个问题。许多人都抱有同样的看法:汉语还需要学,这辈子不都在说吗?甚至于中文系的学生自己也同样认为,大学中文系学不了什么新东西?

  正是基于对汉语的优越感,才使中国人的汉语水平日渐滑坡。学者薛涌去美国学习之前,曾经想当然地认为,对于中国研究,美国学者肯定比中国学者占有的资料少,他们的长处应该是理论上的。但他随后就发现错了,美国人占有的资料远远超过了中国人的想象。

  最好的汉学研究不在中国,而是在日本;把汉学传统发扬光大也不在中国,而是在韩国;最好的汉史学家也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汉语言的版图重心正在漂移。

  汉语之危机

  中国人从未想过向汉语说道歉,也没有什么负罪感。对汉语的认识上,也有三派观点:一派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这是汉语优势论;一派认为,汉语不如其他民族语言,这是汉语劣势论;一派认为,汉语与其他语言各有优劣,这是汉语中庸论。

  学者毛喻原是汉语劣势论者,他著文《论汉语的险境和诡谬》,称"如果不改变汉语精神意旨的方向,不变换它思想语用的策略,不替换它生物位格的定势,那么,它的结局注定是悲惨的"。他认为这种悲惨在于:仅在汉文化的生活圈子内,它才可能成为一种大语种;而就世界文化传统的大范围而言,它最多只能算作是一种标准的少数民族语言。

  而大部分人都只是混混沌沌,用世俗的方式过日子说话去。或者,干脆把汉语作为一门"游戏",文字游戏、网络游戏、语言暴力皆这样产生而来。从不会说话到有话不好好说,一个人一辈子的光阴就过去了三分之一。专栏作家伊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说都不会话了》,痛数当今话语恶俗病症。

  美国人曾经对自己的语言痛下治手,发起了"只学英语运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给美国造成巨大震动。当时的美国教育界面对"彼得上天了,约翰怎么办?"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对教育现状进行全面改革的主张。"改革"造成的后果是灾难性的。由于只强调把自然科学知识教给学生,而忽略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写作技能的训练,许多学校甚至停止了传统的语法课、文学课、作文课,导致整个美国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学生语文水平之低,写作能力之差,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语文教师郑北京撰文介绍说,当时,在语文方面,有2300万美国人是半文盲,他们阅读能力低下,只能读一些诸如招牌、商标上最简单的文字;入学的大学生几乎不能写一篇通顺的文章;商业部门抱怨年轻人连一张申请卡都不会填;全国性的报纸杂志不敢录用30岁以下的人做编辑,因为他们的语法可能一窍不通;受过高等教育的经理竟写不完整一张便条;政府的许多雇员乃至科学工作者都须补习写作——其实,这同样是当今部分中国人面临的状况,因为广大农村有相当多的未脱贫族,原因则是受不到良好教育。

  美国教育官员尖锐指出: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培养优秀的作家,而是没有把普通民众的写作水平提高到可以胜任一项工作的程度。一场"写作危机"跨时20年,荒废了几代美国人的学业,整个美利坚共和国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美国人是认真的,也是务实的,提出了"语文教育回到基础去",从此美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郑北京最担心的是,中国的母语教育是否未引起重视呢?

  汉语的自我完善之途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汉语的疲软、危难和机缘。任何汉语世界小众里的事件,只要它跟汉语思想的时代精神相关,就能够迅速地为公众瞩目。

  "假日经济"、"中国人的权利"、"胡温新政"、"亲民善治",等等,这些民生民权一类的新词牵动了一个民族的神经,因为它关乎我们的现代转型能否完成,我们的生命状态能否走向完善。足够多的媒体把汉语的当代教化现状报道出来了,网络媒体的介入,甚至使高考语文成为我们评议的热点之一,因为它联系了我们的青春少时和民族社会新的人类,它联系了我们的过去和未来。

  但遗憾的是,汉语跟它的世界一样仍处于不确定的状态里,无论对汉语的历史,还是对汉语的当代和未来功用,我们都缺乏最低限度的共识。这导致今天的我们仍在极度的自卑和极度的自傲中受尽煎熬,我们要么骨子里殖民,要么骨子里夜郎,至小的螺蛳壳做成至大的道场。

  这种遗憾首先是来自现代汉语世界的遗憾,历史学家和改革家们都同意,这一遗憾是"全面滞后"的等义词。由西语开启的伟大的现代转型,将一切语言纳入其中,比较、服务、属人,汉语世界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一再证实了"因信称义"、"因名称义"的虚妄,它倒是坐实了"语言为存在之家"的品质。

  无论汉语曾有怎样的辉煌,如果我们不能激活这一语言,不能使这一语言温暖人、关怀人、洞明人生世界,汉语就仍只是一种死去的语言,至多是一个小语种、一种方言。人们会像弃置旧衣一样弃置汉语,人们不会再以汉语为思维血脉和精神指向。汉语在东方就会失去至尊地位,会有"新东方"和新人类来回应世界的发展,来命名世界。我们的汉语在今天遭遇的正是这样的尴尬局面。

  文明的现代转型首先在于语言的自新,中国的现代转型已跨三个世纪,最近的一次冲刺也有近三十年,汉语却少有在文学、哲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实现关怀。汉语世界确实处于变动之中,未来和现在的一切都不确定,有待探索。但汉语少有探索。直到今天,我们仍不清楚,我们的祖国和母语在文明世界里的真实位列。  

TombCrow

  在中国国家领导人于刚刚落幕的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上表示中国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之际,中国国内汉语水平的下降却令人担忧。

  全球有30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上个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作为一年一度的传统活动,复旦汉语言文字大赛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构、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每个学院、系都组队参加。留学生队过去常常是倒数第一、二名,这次却跃居第一名。

  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傅杰教授说:"正如古话说的,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

  而今年中国的高考,广东考生在作文中得到50分的不足7%。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了事,而在古文翻译题中有1万多人得零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25%,也就是10万多考生得零分。

  中国媒体报道说,汉语正陷入"墙外开花墙内不红"的怪圈。中国人学习英语热情如火,母语却躲在"被爱遗忘的角落"瑟瑟发抖。许多青年学生被指责为"英语六级,汉语初级"、"能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像样的中文"。

  扬州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老师对媒体说,他大学三年级的儿子,文字水平差得让他这位父亲蒙羞: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

  有语文老师在网上感叹,这与应试功利教育盛行有关。"现在的小学越来越重视双语教学,双语是假,小学学英语并以此为号召来扩大招生是真。小学也越来越重视奥林匹克比赛教学、电脑教学。就是不见小学重视汉语言文字教学。中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一切教学也都非常现实和功利了。"

  重英文、轻汉语,也反映在中国学生现在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读研究生还得学英文上。有评论者指出,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究生,英语都是必考科目。然而,汉语却不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更不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查科目。

  几个月前,中国教育部宣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降低这项考试已经无法承载的社会关注度,让英语学习回归理性。

  (摘自7月25日《联合早报》,原题为"墙外开花墙内不红,中国汉语水平尴尬下滑")

TombCrow

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

  文/韩晗

  关于四六级考试的大改革,现在在各大媒体都有评论的文章。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是有一点我始终没弄明白,那就是上到古代文学博士,下到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什么都要学好英语,并且引以为荣?难道现在的英语真的是一种能力吗?

  留学回国的未必是高才生,会英语的未必就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这是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可是就因为"有关部门"那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变得越来越世俗化、浅薄化。面对着用汉语写的大量不合格论文,那些满口英语的中国青年才俊们,你们有脸值得光耀么?

  考博士需要英语水平高?这大概是中国特有的博士待遇,无论是法国还是西班牙还是哪儿,别人都以自己的母语为衡量标准。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中国人根本没有理由抛弃它而去选择另外一个母语来从头学习。更何况高级知识分子关键在于学术,在于思想的新锐和知识的厚度,而不是某种语言的使用流利程度——不是我贬低各位博士们,你们的英语断然没有密歇根州一个黑人地铁清洁工说得好。

  曾经有人批判过中国的英语,学了三年不会说"总理",大学毕业不知道看病的基本常识,每天就知道定语从句、宾语从句,这些在外国是语言学研究生们才学习的课程,到了中国居然成为了初中生们必须掌握的内容!

  英语水平等于学术能力?中国的学者们都不愿意接受这个问题。就算人家炸了我们的大使馆,我们还是竭尽全力喊出一声:No Bombing!

  思想的不幸是一个民族之大不幸,洋奴思想和拿来主义现在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诠释,交流是相互的,面对着经济和学术的全球化,这事实不可否认。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在外国人面前,请不要小声地用蹩脚英语和别人谦卑地请教,而是堂堂正正大声用我们的母语问一句:"先生,您会说中国话吗?"


--------------------------------------------------------------------------------

  韩晗: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著有小说《寂寞城市》、文集《蝴蝶飞出地平线》,并完成大文化散文集《大国小城》,以及戏剧理论著作《浅论经典力量的非单独性影响——质疑并解读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亚里士多德悖论"》、历史理论著作《论明代漕运和文化的促进关系》等。现为中国小说学会会员。

  韩晗通常选择非功利性质的创作,欣赏创作过程而非创作本身。喜欢以历史为背景,完全按照真正意义上的叙述法,试图还原历史到真实的境界。

TombCrow

人民网

  作者:李亚广

  不久前,美国《新闻周刊》有一期以《未来属于中国吗》为总题,用21个版面进行了《中国的世纪》的封面报道,多角度地解读中国的崛起,而其中在教育方面就说到了美国学生掀起学汉语热潮的例子。

 
  据说,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腾飞,并朝超级大国的方向发展,中文备受青睐,美国国务院已把汉语定为"至关重要"的语言,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也正在增加。根据美国语言学习先进研究中心的调查,640所美国大学已经开始提供专门的中文学习计划,至少102所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美国中小学已经将中文列为"沉浸"式教学课程。学中文从娃娃抓起。据了解,在美国的一些小学,6岁的孩子就开始学中文,甚至教师连上几何课都使用中文,学校到处都能看到中文的痕迹。例如在学校的走廊上挂着许多中国艺术作品,还有标着中文名字的动物玩具、中文儿歌、中文民谣,甚至还有用中文写下的美国童谣等。而在美国的家庭中,汉语已超过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成为继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第三种最为普遍的语言。一些学生的家长为了赶上自己的孩子,就上夜校学起中文来。而这些学生家长称,即使他们的孩子将来的工作用不了中文,也仍然认为学习中文是值得的,因为孩子们学到了另外一种文化。

  由上可见,美国人在学习中文上至少显露出这么四种"信息":第一,学习一种语言要看到它的重要性,如中国的崛起;第二,从娃娃抓起利于接受新语言,如"沉浸"方式教学;第三,营造语言学习的氛围场景很重要,如吊挂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品,家长上夜校;第四,学习语言的目标宗旨不是规划人生不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如家长认为学语言只是对外文化的学习。

  回想过来,在美国人热衷学汉语的同时,咱中国人又是如何的对英语"崇拜",如何学习英语的呢?相同的是,首先,国人也看到了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的重要性,加紧与国际接轨,日夜"修炼"英语。其次,我们也是注意到了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君不见如今的小学不早就修学英语了吗?然而,不同的是,我们压根不敢在几何课堂上说英语,也不兴在学校走廊挂外国文化作品、玩具等的。更不用谈什么家长上夜校的了。那么,咱们的国人全民期盼乃至逼孩子学会外语,想的是什么呢?难道是对外国文化的学习?不!在国人看来,学习顶呱呱的外语,还不是为孩子自己的锦绣前途,将来的美好工作谋打算?以前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早就变成了"学会英语顶呱呱,走遍天下都不怕"!

  当学英语是为了拿高分,当学英语是为了谋高就,当学英语是为了评职称......就可想而知,国人如今又怎会不落得个英语教育的"虚高过热"的尴尬局面呢?同样是语言的教育,语言的学习,美国人却是进行得如此轻松、如此乐趣,由是看来,咱国人还真的需要反思一下,向美国人的"经验"借鉴学习学习了。

TombCrow

  《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分别为世界第八、第九大日报

  世界报业协会今天在汉城举行的世界报业大会上发布了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中国有28家报纸上榜,为全世界215个国家或地区中上榜日报数最多的国家。




 


  这28家中国日报中,23张在大陆出版、5张在台湾出版。它们在2005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上的具体位置分别是:参考消息(第8名)、人民日报(第9名)、扬子晚报(第21名)、广州日报(25名)、南方都市报(29名)、羊城晚报(33名)、自由时报(35名)、楚天都市报(39名)、新民晚报(42名)、联合报(47名)、中国时报(48名)、北京晚报(52名)、信息时报(55名)、半岛都市报(58名)、大河报(65名)、钱江晚报(72名)、齐鲁晚报(73名)、南方日报(74名)、今晚报(82名)、武汉晚报(85名)、现代快报(86名)、燕赵都市报(87名)、都市快报(88)、北京青年报(93名)、新快报(95名)、晶报(96名)、苹果日报(99名)、民生报(100名)。

  据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上的报纸,从国别看,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15个国家。日本有21家日报上榜,为全世界上榜日报数第二多的国家;印度名列第三,有17家日报上榜;位居第四的美国只有8家日报上榜,泰国、英国分别都有5家日报上榜,德国、俄罗斯、韩国分别有3家日报上榜,意大利2家日报上榜、奥地利、法国、荷兰、巴基斯坦、埃及分别有1家日报上榜。

  从报纸使用的文字看,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上的报纸使用19种文字出版。这19种语言为汉语、日语、英语、北印度语、泰语、德语、朝语、俄语、古吉拉特语、意大利语、马拉雅拉姆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荷兰语、法语、马拉地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乌尔都语。使用汉字出版的日报28家,凸现汉语为世界第一大日报语言的地位;其次是日语,有21家日报使用日文出版;英语名列第三,有16家日报使用英文出版。(世界报业协会《世界报业趋势》年鉴特约撰稿人陈中原供稿/北京5月31日讯)

古墓之神


rainbow


dye

再下去我们一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延绵五千年之类的话就很羞耻,中国人有很伟大的祖先,却同样有最不珍惜文化遗产的后代。

yew

\"我的汉语水平还没有一些日本大学生高......\"完了,Rainbow都这么说了我就更加不好意思了。

伯俞

幾年前.台灣還發生過\"幼稚園小孩會說英文卻不會說中文\"的事件
因為當時開始重視英文.越來越強調英文要好.導致大批的父母將子女送去專教英文的幼稚園....結果變成華人不會說中文.所以後來政府就禁止幼稚園教英文了.(實施母語教學...)
我覺得中文真的是一個很棒的語言&文字.我以它為榮(OK~雖然我中文沒頂堅).
還有喔...廣東話&閩南語.有很多音是和古音相同的.所以有些古詩用閩南語念.反而有押韻了~~
↑說了這麼多似乎沒提到重點?

TombCrow

呵呵,台湾和大陆有时候碰到的问题有几分相通呢~

广东话和闽南话保留了很大部分的唐音,所以用那个念唐诗才最贴近其本来面目,我姐学过一句杨玉环出浴时的一句台词^_^ 下次找一些唐诗让6800gt给注个音^_^

其实中国各地的方言几乎都具备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官方语言的要素,只是历史时期不同,保留的语言要素也就不一样。和古代中国北方大规模向南方移民,以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应该有很大关系。南下的北方移民讲的是官话,具备强势地位,因此很容易取代南方土著的语言。例子有很多,好像南京附近有一块地方就是,本来属于吴语区,后来完全被划出吴语区范围了。

还有与土著语言融合的例子,比如杭州,在吴语区中独树一帜,具备很强的官方语言成分,例如"你"在上海话中是"侬",在苏州话中是"馁",在杭州话中就是"你"......这个痕迹应该是南宋定都杭州以后,由于大批皇族和中央机关的官员南下造成。

如果土著的生存方式比较闭塞,就可能完全保留原有的土著语言。这个好像在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常见~~

其他的情况......需要再想想~~

astronomer

引用广东话和闽南话保留了很大部分的唐音,所以用那个念唐诗才最贴近其本来面

难怪我总是觉得老师念唐诗时很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