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区

古墓丽影 => 古墓丽影1~6代 => 主题发帖人为: 古墓之神 于 2006 七月 15, 15:37:49

标题: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已初步完成)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15, 15:37:49
关于背景知识与注解的出处,请参照我的帖子"古墓5 中文劇情 (制作中)":http://www.gmly.info/bbs/index.php?topic=28865.0 (http://www.gmly.info/bbs/index.php?topic=28865.0)


                                                                              第一部分:罗马

                                                           第一集:罗马街道(Streets of Rome)
(http://photo.i-part.com.cn/69/10/1069/diary051028542073m.jpg)

 罗马城建筑依地势呈放射状发展。分为古城和新城。新罗马建在古城以南5公里以外处,是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城市。市内有雄伟的体育馆和别具一格的蘑菇形饭店、伊曼纽广场等。


  罗马的建筑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家具、服装、大理石和首饰加工业也开发得较早。二战结束以来,罗马的食品、造纸和机械制造业等也有长足的发展。


  "条条大道通罗马",形象地表明了罗马作为意大利的交通枢纽,它有铁路、公路通往全国各地。罗马处于地中海地区的中央位置,也是国际空运的中心之一。

  1998年5月28日,罗马与北京结为友好城市。


                关于哲人之石 

炼金术名词。(古墓之神补充:也叫贤者之石)
大约生活在公元三五零--四二零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着一种物质,它能魔术般地使金属出现人所企望的变化。他对这种物质的称呼,经阿拉伯传入拉丁语系后,叫做"Elixir vitae"(长生不老药),最后叫做"mercuriius philosophorum"("哲人之石")或"哲人之蛋",即炼金术士们惯常所说的"非石之石",也就是类似于中国所说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药"--"金丹"。另一位炼金术士,活动于公元三世纪的赫米斯,是埃及的教士。作为一切有用的技艺的发明者,赫米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与埃及的月神有沟通,后来慢慢地被神化为"三倍大神赫米斯",以致于他的名字,最后就直接演变成为"炼金术"。




              关于墨丘利之石 
                                        

                                                                            墨丘利命运

墨丘利(Mercurius)是罗马神话中为众神传递信息的使者,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赫耳墨斯Hermes。他的形象一般是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脚穿飞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飞。墨丘利是裘比特和玛亚的儿子,是医药、旅行者、商人和小偷的保护神,西方药店经常用他的缠绕两条蛇的手杖作为标志。

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之二:迅速》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

"古人在心理学和占星术之间,在秉性、气质、众行星和星座之间的联系中看到了微观与宏观的反映,对于他们来说,墨丘利的品性是最不确定、最为多变的。但是,从更为宽广的观点来看,受到墨丘利影响的气质倾向于交流、商业和机动灵活,和农神(克罗诺斯, Saturn-Chronos)影响下的气质形成对照,这种气质看起来忧郁、倾向于静观和孤寂。从古代起,人们就一直认为农神气质适宜于艺术家、诗人和思想家。看来的确如此。当然,如果某些人士没有强烈地倾向于内省、对现实世界感到不满意、倾向于一连数小时、数天忘掉自己并且全心凝望着静止不动的、沉默的文字,那么文学就不会存在的。确实,我的性格符合于我所属的这一行的传统特征。我也一直是具有农神气质的,无论我想要戴上什么假面具来装扮。我对墨丘利的崇拜也许就是一种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热望的表现。我是一个梦想成为墨丘利的农神;我写的一切都反映出这两种期望。"

对于这位墨丘利,卡尔维诺之前有更精确的描述:

"这些题目都可以归结到我特别推崇的一位奥林匹斯山的神,即赫尔姆斯一墨丘利(Hermes一Mercury),通讯和媒介神。他化名为托思(Thoth),成为写作的发明者;依据卡尔.荣格(C.G.Jung)对炼金术象征的研究,他又化身为"精神墨丘利"(Spirit Mercury)而代表了个体化原则。墨丘利长着有翅膀的脚,轻盈腾空,机敏灵活,善于审时度势,自由轻巧,在众神之间、神人之间、宇宙法则和个体命运之间、自然力和文化形式之间、世界客体与全部思维主体之间建立了关系。为了支持我对文学的建议,我还能选择更好的保护者吗?"

这个墨丘利其实就是水星的别名,在传统占星学中,墨丘利代表人类发达的语言中枢神经系统,也代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导致的媒介传递,尤其是新闻业和印刷业。同时,水星对人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人的智力程度的不同,因为人进行智力活动依赖的主要是语言,也就是文字所表达的口头含义。因此,我们可以在现代传媒中看到愈来愈多这位墨丘利的影子,从每天社交场所里传来的一句笑话或口头禅,到下午电视中充满诱惑与吸引力的电影配音,到人的歌唱和演讲,再到对语言传递的特殊辨认系统,这个墨丘利像塞壬的歌声一样无处不在。

水星在金属象征中代表水银,也就是变化不定、敏感、易挥发的事物。因此,水星在占星学中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说话和写作,它同时被认为是商业和情妇的代名词。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商业中充满了语言充斥的狡猾善变和背信弃义,而情妇又多饶舌,这一切仿佛都是水星(墨丘利)的恶作剧结果。

在法国有一本杂志就叫《法国水星》的文学杂志,很多重量级的作家都在此发表作品,据分析统计受水星影响程度重的人普遍智力发达,可能是发达的语言神经系统给智力带来的先天营养和有利手段,水星正如卡尔维诺所说代表了文学中必需的迅捷和快速,那如信使般日行万里的传递速度,那如代卡俄斯插上翅膀般的轻盈,无疑为文学插上了最绮丽和充满朝气的翅膀。

但正如我们这位墨丘利的命运一般,由于过于快速(quickness),它往往成为多变灾难的前兆。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似乎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位文学和语言神的命运,在一个强大的神经中枢系统中,墨丘利还是一个不得不为生存而苟活的手段,因为还有另一种代表强烈自我命运的"武尔坎"(赫斐斯塔斯,Vulcan- ephaestus)存在,在全球范围内的共振中还有一种强大的自我专注与分裂式的精神存在,墨丘利充其量不过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语言耀斑系统,而非人所能掌控的全部。

据说武尔坎倾向最严重的美国对这个精神的孪生兄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因为那代表着人类藉以征服和改造世界的最精确的工具:语言,定位,传播。在水星被发现1300年后,美国宇航局最近公布了他们雄心勃勃的"探索墨丘利"计划,作为距离太阳最近、运行速度最快的行星,它的秘密还远远未被揭示,比如水星的表面炽热,但内部却由冷冰的结晶体和岩石构成,它是在太阳炙烤下最寂寞难耐的一颗星,因为在太阳的最强照射下水星俨然是一个冻结黑暗的地狱,这颗行星为什么在如此的难以忍受中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速运行,并带来了人类最重要的神经系统——语言和辨别智力,简直令我想到了卡夫卡的《塞壬的沉默》,在天使看来,也许正是这种残酷解释了墨丘利文学的命运,敏捷,逃逸,却又无处不在。

补充:
个人认为最出色的墨丘利文本:奥维德《变形记》、薄伽丘《十日谈》、卡夫卡《美国》、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格里耶《嫉妒》、亨利-米勒《南回归线》。
关于墨丘利的论述参看卡尔维诺《迅速---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演讲之二》。




                   人类起源之谜(有关克鲁马努人在第三新人阶段,其实高加索人在法国很多啊,哈哈)

  现代一般都认为,人类由古猿中的一支进化而来。古猿早在30O0多万年前就已在地球上出现,体型较现代猿类小。考古学上通常讲的"腊玛古猿"大约生活在1400万到1000万年前,身高仅1米多一点,体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谓"南方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500多万到100多万年前。我们人类就是由南方古猿中的一支演化而来的。大约在200—300万年前,南方古猿中的一支脱离了古猿类,朝着人类的方向演化。根据化石发现,现在一般将人类脱离古猿后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1.猿人阶段,大约开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这时猿人已会制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脑量大约在630—700毫升,会狩猎。晚期猿人化石发现较多,我国发现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利基猿人都是这个时期的化石代表。这时猿人已经很接近于现代人类。打制的石器也比较多样化。有用于狩猎和劈裂兽骨的砍砸器,用来剖剥兽皮和切割兽肉的刮削器和砍砸器。最具有进步意义的是早已会用火并长期保存火种。猿人阶段一般认为到大约30万年前结束。

  2.古人阶段,或称早期智人阶段。我国已发现的马坝人(广东)、长阳人(湖北)、丁村人(山西)也都是这一时期发掘的化石代表。古人的物征是脑量进一步增大,已达到现代人的水平。脑结构也要比猿人复杂。其打制的石器较猿人规整,有石球和各种尖状的石器,能人工生火,开始有埋葬的习俗,并且不知是为了遮羞还是为了保温,已开始穿挂所谓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体。并且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古人的体质也开始了分化,出现明显差异。古人生活于大约20万到5万年前。

  3.新人阶段,又称晚期智人阶段。大约开始于5万年前,新人化石在体态上与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打制的石器相当精致,器形多样,各种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并已出现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会制作装饰品,进行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大约在1万年前,已出现了磨制石器。新人又称克鲁马努人,这是因为1868年,在法国西南部克鲁马努地区的一些山洞里发现了5具骨架。这些骨架和现代人已经很难区分,但比现代人高大。据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约在3.1-4万年前,被认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国发现的柳江人(广西)和山顶洞人(北京)化石也属于这个时期的代表。此后,人类便进入了现代人的发展阶段。

  以上这套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生物学家辛辛苦苦构建起来的体系。它牢固吗?问题留给你们,嘿嘿~~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15, 16:05:49
请参照 http://www.gmly.info/bbs/index.php?topic=28865.0 (http://www.gmly.info/bbs/index.php?topic=28865.0)

                         第一集:罗马街道(Streets of Rome)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人物:WINSTON温斯顿(劳拉忠实的爱尔兰管家,已经没有多少爱尔兰口音了,缺乏幽默感,但并不粗鲁)、JEAN——YVES让﹒伊夫(法国考古学家,劳拉的同行,老朋友,很热情)和PATRICK(此处应该是Father Dunstan,以后将错就错,请CROW改过来)邓斯坦神父(主持仪式的爱尔兰家庭牧师,五十岁)回到Lara的书房,回忆起Lara过去的一些冒险经历......

古墓之神注一:在LARA雕象旁出现的那一对夫妇并非LARA的双亲。具体原因我忘了。至于我为什么能肯定,可以去找找LARA的简介,我记得是看那个才想起的。如果有人知道原因,请发短信或者跟贴。

古墓之神注二: "pursuits"。风梦秋犯了个严重的错误。 "pursuit"作为U.N.是追赶没错,但这里是C.N.就该译做消遣。

古墓之神注三:"PAINT THE TOWN RED"我认为在此意思是为搞破坏之类的,你们意见?与上文意思相接。狂欢是本意。

古墓之神注四:1."GOL' DARN"即"GOSH DARN"是不雅的口语,本身似乎无意义。反正我们都用来骂......。
                   2.  还有接下来这句话"ain't she just a picture?"句意不明,需要讨论。

古墓之神注五:"LEASH"其实是"狗链"的意思,在美国常用,传入英国。风梦秋没仔细翻出来。

古墓之神注六:"even if"是即使的意思,风梦秋怎么又犯这种错......

古墓之神注七: "It ain't over 'til the fat lady sings"这句话也是句意不明,需要讨论。我的翻译是觉得那些人被吓坏了,所以会一片混乱,那个肥胖的女歌手自然不会"重新开始唱歌",所以意思就是拐着弯说:"我跟你没完!"

古墓之神注八:"Mon dieu!"是法语,跟"my God!"意思相同。

古墓之神注九:哈哈,这个"COWBOY"牛仔是美国比较有历史的玩笑了,以前常用它来表达:"你这傻冒!"后面LARA也来了一句。请期待。

古墓之神注十:奶昔,将牛奶和冰激凌等混合后搅打至起泡的饮料。我蛮喜欢的。呵呵,这就是奶昔~
(http://www.mhf.com.cn/images/cook/2275.jpg)(http://res.nh.edu.sh.cn/xxkj/webquest/nhyz/%E5%AD%A6%E7%94%9F%E4%BD%9C%E5%93%81/29%E9%A1%BE%E5%86%B0%E6%B8%85/%E8%8D%89%E8%8E%93%E5%A5%B6%E6%98%94.jpg)

古墓之神注十一:风梦秋的又一个错误......这里是不完全否定。Larson的话很有趣,这句话充分表现他的得意(哇,可以在Lara身上揩油!!),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愚蠢(哇,竟敢在Lara身上揩油!!)。

古墓之神注十二:"the next gate phase"另一种状态。"set in motion "启动。

古墓之神注十三:"Cro-Magnon"克鲁马努人(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欧洲的高加索人种),在我写的背景知识中有详细介绍。哈哈哈哈,LARA的讽刺可真是太高级,太经典啦,立刻收下先~~比那个"COWBOY"高级了不知多少呢~~`~
                       "Au revoir, mon chèr!"是法语,我翻译成"别了,我的宝贝。",因为PIERRE是个法国人,LARA用这句浪漫的话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可真强啊!!!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16, 18:33:34
                                                 第二集:图雷真广场(Trajan's markets)(Foro di Traiano)

                                        图雷真大帝
  图雷真,罗马皇帝,公元98-117在位。图雷真年轻时,在西班牙、叙利亚和德国等地进行的战役中表现突出,成为一名能力突出的将军。公元97年被选为皇帝的继承者,皇帝死后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统治者。在他统治期间,罗马帝国版图扩张,达到了鼎盛时期。经过艰苦的战斗征服了位于中欧的Dacia后,罗马人于公元106年在这图雷真市场建造了著名的图雷真圆形大剧场来纪念这场胜利。  
  这些是图雷真广场的一些图片:
(http://blog.freetimegears.com.tw/patrick/archives/P-Rome-04.jpg)(http://blog.freetimegears.com.tw/patrick/archives/P-Rome-02.jpg)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16, 18:51:26
                                                  第二集:图雷真广场(Trajan's markets)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十四:"HECK",英国的口语,地狱(hell的委婉说法, 用以加强语气或咒骂) 。

古墓之神注十五:1."involved"复杂的 (常与in连用)(与...)关系密切的,(与...)有牵连的 。我翻译成有关。
        2.这句话照我的理解,也非常有趣。LARA说埋伏失败与LARSON他无关,又是一个很好的讽刺~说明LARSON根本就是没什么用,还间接说明了自己反应敏锐~~(那前面几次埋伏LARA怎么没发觉啊~~嘿嘿)

古墓之神注十六:"you's talking 'bout Frenchy"?这个老外怎么搞的"you's"?另:FRENCHY是一种蔑称,法国佬。

古墓之神注十七:"And you thought you might just help yourself to his share of what's behind that gate?"在此又句意不明,需要讨论。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16, 20:19:51
                   第三集:圆形大剧场(The Colosseum)


           罗马圆形大剧场

  罗马圆形大剧场的名字来源于过去曾经矗立在这里的一座巨大的青铜雕塑,该雕塑高35米,是尼禄大帝的塑像。作为罗马的象征,世界闻名的罗马圆形大剧场由弗拉维亚王朝的统治者们于公元72到80年建造。这里曾经是著名的金宫的人工湖所在地,金宫是尼禄大帝所建的综合了住宅与花园的大型宫殿,现在已成为一片废墟,但它那华丽的装饰启发了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的灵感。这座罗马帝国最大的圆形剧场用掉了从Tivoli采石场开采的多达100,000立方米的石料。罗马圆形大剧场可容纳70,000多人,观众在这里可观看角斗士的搏斗、狩猎,最初,人们在这里观看海军表演:在注满水的竞技场进行的海军战斗。据说设计罗马圆形大剧场的建筑师被活生生的扔给了野兽"作为他工作的奖赏"。建筑师用自己的生命开始了他所设想的充满鲜血与残忍的故事,也开始了这座建筑的漫长历史。
中世纪的罗马圆形大剧场被用于制敌要塞。随后,剧场的一部分被拆除,它变成了建筑材料的采石场,最后,被用做医院,互助会和工艺协会。一直到18世纪中期,罗马教皇本尼迪克特14世下令这里为"神的所在地",才停止了对这里的掠夺和破坏。

(http://www.chuguo.cn/companies/it/rome/images/ore48_15.jpg)(http://www.chuguo.cn/companies/it/rome/images/ore48_20.jpg)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16, 22:04:53
                     第三集:圆形大剧场(The Colosseum)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十八:"perish the thought"又是一个英国口语,意思为"让这种想法见鬼去吧",如果说得稍微轻一点,那用在书面意义应该是"但愿不是如此,快别这样想"。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潇洒骑士2006 七月 17, 08:30:47
真严谨!我怕我的翻译。。。。。 :dontknow: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17, 12:46:43
                                                         第二部分:核潜艇

                                                             第四集:基地(The base)

                                 德国潜艇U-BOAT           

下面就是声名狼籍的U-BAOT,一种竟然攻击民用船只的军用潜艇.
(http://www2.tku.edu.tw/~finearts/boat/spwar/GermanSubmarineU-Boat.gif)

说到二战中大西洋上的海战就无法不提起U型潜艇和"狼群"战术。
因为德语中潜艇一词以字母U开头,所以习惯上人们将纳粹潜艇称为U型艇。据统计,纳粹德国从1934年宣布不再遵守一战战败后的禁造潜艇条款,到二战结束的10余年间,共建造了十几种型号的U型潜艇,总数超过1100艘。二战中,从大西洋到地中海,这群嗜血的海狼便成为盟军海上行动尤其是海上战略运输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
大战初期,U型艇的主要作战方式仍象一战中一样,以单艇的昼间潜望镜攻击和夜间的水上攻击为主。为了节省鱼雷,在猎杀没有反击能力的商船时,U型艇甚至直接从水面驶近船只,并用甲板炮解决问题。但随着盟军对商船护卫的加强及反潜舰艇的发展,U型艇猖狂了一阵子后不得不有所收敛,而单艘潜艇也占不到什么便易了。1940年10月之后,臭名昭着的"狼群"战术便成了纳粹潜艇的主要作战方式。
早期的"狼群"作战参加的潜艇数量还比较少,被称为"移动狼群战术",在盟军为商船队进行全程护航之后,德军又发展出使用更多潜艇的所谓"大规模狼群战术"。典型的"狼群"作战过程可分为5个步骤:首先,"狼群"出动,在既定的作战海区搜索盟国船队;当"狼群"中的一艘潜艇发现敌船队后立即向指挥部报告并继续尾随;尾随侦察的潜艇向就近的其它潜艇通报情况,"狼群"进行有限的集中并搜集更多的海上情报;指挥部对发回的各种情报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下达"狼群"部署命令及部署方案;最后,"狼群"集中对商船队进行攻击。从1941年初到1943年的两年间,因为大西洋上的纳粹"狼群",盟国海上商船损失急剧上升,最高时一个月的船只损失总合竟达17万吨之多。
1942年底,盟军痛定思痛,终于发展出了专门的反潜巡逻机、声纳设备、反潜深弹,并引入大量反潜护航航母参战才扭转了大西洋上的海战局势,保住了北美到欧洲的海上生命线。到1994年初,不可一世的U型艇在盟军强大的海空优势之下几乎艘艘有去无回,纳粹海军不得不最终放弃了"狼群"战术,转而发展真正具备高速深潜能力的远洋潜艇,进行深潜作战。事实上,包括《U-571》电影中出场的大部分二战主力潜艇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潜艇,它们通常是在海面上航行,只有攻击或逃逸时才潜到水下。
据史料记载,在二战的5年零8个月中,纳粹参加实战的U型艇一共有830艘,其中击中一艘以上盟国舰船的潜艇达325艘,总共击沉盟国商船3000余艘,合计1491.5万吨,击沉盟国军舰约150艘。其中,"战功"最为显赫的一名艇长曾创下过击沉商船44艘,军舰1艘的记录。当然,为了这些战果,纳粹海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800余艘潜艇几乎丧失怠尽,3万余名潜艇官兵命丧黄泉,到战争结束前,德军能够使用的潜艇绝大部分刚刚离开船台。





                                             朗基奴斯之枪
                                                      The Spear of Destiny

嘿嘿,这个翻译是台版的,大陆翻译应该叫命运长矛的吧~但是为了符合背景,而且叫朗基奴斯之枪知名度更高。
以下是朗基奴斯之枪的照片:
(http://img.verycd.com/gallery/1117955562/gallery_229300_677_8485.jpg)

        聖 經 中 有 這 樣 的 一 段 記 載 : 『 耶 穌 在 釘 死 在 十 字 架 的 這 天 ( 星 期 五 ) , 猶 太 人 要 求将 他 的 身 體 搬 離 十 字 架 , 因 为 他 們 說 不 應 在 安 息 日 ( 星 期 六 ) 处决犯 人 .

    因为 要 将 耶 穌 移 走 , 所 以 當 時 一 個 一 百 人 隊 隊 長 , 名 叫 朗 基 奴 斯 . 他 为 了 證 實耶 蘇 是 否 真 的 死 了 , 用 了 一 枝 長 矛 刺 入 他 的 身 體 , 這 時 鮮 血 從 傷 口 噴 出 , 染 紅 了 整枝 矛 , 但 這 矛 没 有 弄 斷 他 的 肋 骨 , 這 正 正 吻 合 了 舊 約 中 預 言 , 這 槍 因 为 是 用 來 證 實耶 穌 是 否 死 去 和 染 有 耶 穌 鮮 血 的 關 係 , 從 始 便 成 为 宗 教 聖 物 〔 朗基奴 斯 之 槍 〕 , 後世 有 人 稱 它 为 命 运之 槍 . 』

   傳 说 中 手 持 該 矛 , 一 百 二 十 呎 範 圍 以 內 的 人 皆 盡 臣 服 , 持 有 這 矛 者 更 可 主 宰 世 界 的命 \ , 但 失 去 的 人 會 即 時 斃 命 . 在 古 代 羅 馬 帝 國 中 , 這 矛 成 为 權 力 的 象 徵 , 多 位 戰績 彪 炳 的 君 主 , 手 特 這 矛 打 勝 了 無 數 的 戰 役 .

   在 一 九 零 九 年 , 這 矛 收 藏 在 維 也 納 的 博 物 館 中 , 當 時 年 青 的 希 特 拉 正 和 一 位 名 叫 walter stein的 博 士 , 一 同 遊 覽 這 間 博 物 館 , walter stein博 士 回 憶 當 時 情 況 說 :『 當 我 們 站 在 這 矛 面 前 , 希 特 拉 忽 然 變 得 精 神 恍 惚 , 完 全 好 像 對 這 槍 著 魔 一 樣 . 』

   之 後 希 特 拉 便 對 他 说 : 『 我 注 視 了 這 槍 好 幾 分 鐘 , 我 感 覺 到 這 槍 , 好 像 隱 藏 著 一 種 不 能 用 言 語 描 繪 的 魔 力 . 』

    從 始 他 對 此 矛 深 深 著 迷 , 他 之 後 就 不 斷 尋 找 這 矛 的 歷 史 , 他 從 公 元 三 世 紀 到 公元 十 世 紀 的 歷 史 中 , 發 現 信 奉 天 主 教 的 羅 馬 大 帝 君 士 坦 丁 一 世 ( 3 3 1 - 3 3 7 AD) , 跟 著 多 任 的 君 主 由 查 理 米 爾 到 奧 圖 曼 大 帝 都 相 信 此 槍 的 威 力 , 查 理 米 爾 生 前四 十 七 場 役 中 盡 皆 報 捷 , 但 他 在 一 次 意 外 中 , 失 去 此 矛 , 之 後 意 外 身 亡 , 腓 特 烈 一世 ( 公 元 1 1 2 3 - 1 1 9 0 ) , 後 世 稱 為 神 聖 羅 馬 大 帝 , 他 在 過 河 時 , 不 小 心 地跌 了 此 矛 , 幾 分 鐘 後 便 溺 斃 . 上 世 紀 的 拿 破 崙 , 試 圖 尋 找 這 矛 , 可 惜 遍 尋 不 獲 .

   在 1 9 3 8 年 1 0 月 1 3 日 , 希 特 勒 命 令 最 精 銳 的 步 隊 , 将 命 运 之 矛 用 裝 甲 火 車 运到 Catherine 大 教 堂 . 在 1 9 4 5 年 4 月 3 0 日 下 午 二 時 十 分 , 美 軍 占 領 這 教 堂 ,取 去 這 矛 , 不 到 2 小 時 , 希 特 拉 便 吞 鎗 自 殺 , 死 時 : 下 午 三 時 三 十 分 .

   但 不 久 後 美 國 的 艾 森 豪 威 爾 上 將 把 它 歸 還 給 維 也 納 的 博 物 館 .




                    Zapadnaya Litsa港口

以下是此港口的一些图片和地理位置:

(http://bellona.no/imagearchive/6474fa7672ce824a31e69469b73bab14)(http://www.akvaplan.niva.no/images/publications/PosterKolaBayfig1.jpg)

  Lara所在的是位于北极圈内的Kola半岛,在世界上最北的城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Murmansk)附近,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北冰洋岸最大的不冻港。因为墨西哥湾的暖流流经于此,所以,即使气温低过零下二十度的冬天,峡湾也不会结冰。摩尔曼斯克之所以发展成繁荣的城市,就是因为拥有这一天然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是著名的渔业基地和鱼类加工业中心。特别的是,因为是北极城,所以一年有一个半月都是黑夜,又有两个月都是白天。

  而Lara正准备潜入的是Zapadnaya Litsa港,Kola半岛上共有五个俄罗斯的海军基地:Zapadnaya Litsa、Vidyayevo、Gadzhiyevo、Severomorsk和Gremikha。Zapadnaya Litsa港是其中一个,是俄罗斯潜艇基地。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17, 18:04:28
                                                             第四集:基地(The base)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十九:1.在这里我的理解是WINSTON觉得LARA做事大手大脚,对刚才谈到的哲人之石,她竟然就直接用铁管给撬了下来,所以开个小玩笑。没想到引起了下面的谈论话题。
          2."more delicate"是个比较级,怎么拆开理解啦,风梦秋先生......那个原来的句子也不通顺......

古墓之神注二十:Ex-KGB应该是前东德国家安全局(前克格勃)吧.那个KGB才是苏联的克格勃.

古墓之神注二十一:"You're not worried about me"个人理解成"你没必要担心我".另一译"你以前并不担心我的啊."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18, 15:19:41
                                                第五集:在潜艇中(The submarine)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二十二:哇,"brig"!用的是美国海军的俚语啊。意思为:舰上禁闭室。

古墓之神注二十三:"da"是俄语.意为"是的".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20, 16:45:07
                 第六集:深海潜水(Deepsea dive)

    此部分较短,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背景知识和语句.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20, 18:56:55
                第七集:下沉中的潜艇(Sinking submarine)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二十四:"I fear "在英美习惯用语中意为"我得说很抱歉"

古墓之神注二十五:"Sergei"应该是"Mikhailov"的FIRST NAME,他全名该叫"Serge·Mikhailov"。所以应该叫他"MR.Mikhailov"或者"Serge"

古墓之神注二十六:1." babble "有几个意思"呀呀学语, 喋喋不休, 作潺潺声, 泄露(秘密) "。很显然这里是"泄露(秘密)"。
                    2."our families",Yarofev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海军上将,他口中的"our families"不仅仅指他的家庭,更含有他部下的家庭。
                    唉,只能怪前苏联......还是要说:物质决定意识啊。

古墓之神注二十七:"Nyet",俄语,"不"。相当于"NO"。

古墓之神注二十八:"The bear lies down to sleep for its final time"是个成语,想不起怎样用中文表达了(汗,我中文语文不好,只会写文章了)......直译了。是个"狐死首丘"的意思。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20, 20:43:35
                       第三部分:爱尔兰小岛

                     第八集:绞架(Gallows tree)

        貌似没有什么背景。倒是那些小鬼似乎有些来头。不过不能肯定。
        这集背景知识就算了。没什么值得注意的。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七月 20, 21:11:35
                     第八集:绞架(Gallows tree)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二十九:1."in their wake",在英美习惯用语中,"in the wake"意为"接踵而至;在...之后"。
         2.此句意思可能大家看不太明白。其实有关接下来的剧情 。各位看下去就知道神父的意思了~卖个关子~

古墓之神注三十:1.Patrick神父全名为Bram Patrick Dunstan。 再请一次CROW在我完成后把它改成Dunstan神父。Patrick是MIDDLE NAME。 而且中文名字的话,也可以。那就照你的意思,当我完成后把所有名字改成中文就好
        2.关于little else,在文中是几乎没有人不的意思。

古墓之神注三十一:至于这个"徘徊在人类王国和自然力量之间的惩罚",是因为此僵尸不能升天,也不能下地狱。所以......嗯......了解了吧。

古墓之神注三十二:懂英语的都来笑下,僵尸的笑话啊~哈哈哈哈哈~~咳......那个......首先要说明上句话的"on earth",这个其实在英语是个加强语气的词,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同时也有"在地球上"的意思。僵尸在这里对自身状况开了个小玩笑,非常优美,非常艺术地说明了自己不能升天,也不能下地狱的状况~(其实......虽然是个又老又冷的笑话......)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八月 06, 23:16:21
                      第九集:迷宫(Labyrinth)

由于此部分也比较短,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背景知识和语句.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八月 07, 12:11:41
                                                               第十集:旧磨坊(Old mill)

                     涅瓦河

这是涅瓦河的景色,人文气息很浓。另附一篇:歌声中的涅瓦河

(http://www3.cmp.uea.ac.uk/~yz/photos/sp/DSCE0004.JPG)(http://life.linktone.com/travel/yyfq/images/pic5g4t2730.jpg)

涅瓦河由东向西,从拉多嘎湖而来,注入位于波罗的海东部的芬兰湾。俄罗斯辉煌二百年的旧京圣彼得堡就坐落在涅瓦河三角洲上。

只有几十公里长的涅瓦河却是一条重要的航道。这条航道经由拉多嘎湖往东北上溯,连接几个大湖,切断斯堪地纳维亚半岛, 经由白海进入北冰洋,构成著名的波罗的海-白海水路。这条水路的中段再经由运河连接,就往东进入了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的巨大水系。

波罗的海是北欧的"内湖"。北岸是芬兰、瑞典,南岸有波兰、德国,西边与北大西洋相接处由丹麦扼住咽喉,东岸则是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沙俄彼得大帝为了给俄罗斯开一个通向波罗的海的大门,于1710年从莫斯科迁都至此。他和他的子民们在这荒芜的涅瓦河三角洲几十个沙洲、岛屿和湿地上,建造了圣彼得堡这座欧洲重镇。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通向欧洲内陆及外海的主要门户,造船和航运至今仍是她的主要工业。

在莫斯科搭乘夜半发车的"莫斯科特快",在列车上好睡一觉,第二天清晨到达圣彼得堡。在旅馆刚放下行李,柜台来电话告知,我预约的导游已经到了。导游叫阿娜,是个清秀的女子,四十来岁,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刚跟她聊了几句,我的出租车驾驶员也来了,是一个鼻头翘翘的女孩子。阿娜笑道,今天你好运气,被鲜花簇拥着。阿娜仪态优雅,谈起俄罗斯的文化艺术瑰宝如数家珍。在她的带领下,我游览了向往已久的圣彼得堡。

涅瓦河在入海口被沙洲分为小涅瓦和大涅瓦两股。奠基于1703年的彼得-保罗要塞坐落在河流分叉处,隔河望着南岸上的冬宫。这是一座从未被攻击过的"走运的"要塞,却被用来关押沙皇的政敌们,包括彼得大帝自己的儿子和伊丽沙白女皇的传说中的私生女塔拉卡诺娃公主。据传,塔拉卡诺娃公主因为自己的身份危及到叶卡婕琳娜女皇二世的皇位,被人以婚姻为饵诱捕,关在彼得-保罗要塞。在弗拉维次基的著名的同名油画中,那位无助的少女在1777年那次特大的海潮漫入了要塞后,在牢房里,站在快要被淹没的、爬满了老鼠的床上,靠着墙,仰望着天花板,等待死亡。

彼得-保罗要塞虽然从未受到过攻击,它所保卫的圣彼得堡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军围困九百余天,城内军民因饥饿和疾病死亡将近五十万人,其中平民四十多万。幸存的人们无力掩埋死者,只好将他们在几个公园里焚化、或葬于万人坑中。战后的圣彼得堡破坏十分严重,以至于当局决定暂不修复,而在城外建设了一些新的居民区。圣彼得堡的居民却没有放弃他们的家园,在他们的努力下旧城逐渐被修复。宽阔的涅瓦大道始于冬宫广场附近的海关,穿越全城,两旁和附近坐落着市内最大的教堂、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商场。周末的涅瓦大道上行人摩肩接踵,直追上海南京路。涅瓦大道上建成于1811年的喀赞(Kazan) 大教堂是俄国东正教位置最高的首脑驻跸处,在苏维埃联盟期间被政府没收,改做"无神论与宗教史博物馆"。现在虽然交还给教会,恢复了礼拜,但年久失修,不再有当年庆祝1812年俄法战争胜利、士兵们献上从战场带回来的法国城镇的钥匙和旗帜时的辉煌。然而,它那半圆形的由巨大的灰蓝色花岗岩筑成的古典大圆柱长廊却仍然默默地注视着历史长河的迁移与涨落。

河畔彼得大帝广场上的圣艾赛克(St. Isaac)大教堂的巨大金顶在阳光下燮燮生辉。彼得大帝骑在前腿高高扬起的战马上,注视着以跟自己生日相同的圣人命名的皇家教堂。铜像底座四周是象征着文治武功的四位女神。据说,这些女神的面貌依据了彼得大帝的妻子和女儿的相貌。彼得堡是德语的称呼,在俄语里被称为彼得格勒,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被称为列宁格勒。涅瓦大道也被改称"十月二十五日大道"。列宁格勒这个名称被使用了七十来年,"十月二十五日大道"却只是保存在政府的档案袋里,一次也没有没人使用过。跟十月革命有关的还有 "阿孚乐尔(ABPOPA)号"巡洋舰。这艘在圣彼得堡建造的军舰参加了1904年的俄日战争,是几乎全军覆没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幸存者。她以打响 1917年十月革命第一炮而著名。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阿孚乐尔号"在海口阻击过德军,再度立功。苏军在撤退前将她沉没。战后打捞起来的"阿孚乐尔号" 现在是一座水上博物馆,在涅瓦河上当年以空炮警告"轰击"冬宫的位置叙述着春秋。我在那里时,见到一个以扮做列宁、与游客合影为生的老人。他不光是外形,据说连语音也是跟列宁酷似。

坐落在涅瓦河南岸、气势恢弘的冬宫是沙皇的皇宫,叶卡婕琳娜二世却自谦地称它为"我的山野蜗居" (Hermitage) 。她在这里同欧洲的诗人、作家、哲学家们频繁地互通书信。她请来了欧洲的著名工匠来建设她的城市。这些工匠们在与冬宫遥遥相望的涅瓦河北岸、被称做"英国岸"一带居住,为建设圣彼得堡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安娜女皇、伊丽沙白女皇和叶卡婕琳娜二世三代女皇六十多年的统治下,俄罗斯迅速地崛起,成为欧洲强国。冬宫广场上高大的亚历山大记功柱,记载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领导的1812年俄法战争的胜利。今天的冬宫是个艺术博物馆,收藏了无数的绘画和其它珍宝。

俄国历史博物馆前的广场上站着普希金的铜像。我想,这位雕像在圣彼得堡几乎比比皆是的诗人一定是俄罗斯之魂了。他度过最后几个月的、离冬宫不远处的一个小巷里的住所现在是普希金纪念馆。我在离开彼得堡前独自前去凭吊。小小的院子里十分清静。几个游客坐在长椅上等候。一个小女孩儿挨着母亲坐着,好奇地打量着我。诗人的铜像望着自己的故居。一场因诗人美貌的妻子而起的、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而同一个法籍军官进行的决斗断送了诗人盛年的生命。我想起他的诗句,"我就要沉默了......等死亡的梦覆盖着我永眠,你就可以在我的墓瓮前,感伤地说,'我爱过他,是我给了他以灵感,使他有了最后的爱情,最后的歌'"。我在那里短短的半小时内,就有三、四批游客前来凭吊。他们可能都是俄国人,因为挂着耳机捧着录音机的游人就我一人。从纪念馆出来,附近是沙皇的夏季花园。这里以陈放了很多欧洲风格的大理石雕而著名。母亲们推着婴儿车。老人们聚在一处下棋。几乎每个角落里都有人在写生。附近有好几所艺术、美术 、工艺学院。这一定是那里的学生了。

在莫斯科时,朋友说,你到了圣彼得堡,如果时间紧,别处可以不去,记住一定要在涅瓦河岸散步。傍晚时分,我在河岸上独自漫步。经过了埃及送来的斯芬克思复制像,经过了中国皇帝送来的石狮子,经过了河口处等待入夜后所有的吊桥升起、以便逆河而上的巨轮,经过了忘情地相拥亲吻着的情侣。我转过身来,望着冬宫顶上的降下了一半的国旗。在我到达圣彼得堡时,这是为了悼念数日前据信被车臣民族主义复仇恐怖分子炸落的两架飞机上的死难者。在我离开时,这是为了俄国南部一所小学校里被车臣独立运动恐怖分子杀害的数百名儿童。我的心随着涅瓦河上的灯光而沉浮。


                                                     歌声中的涅瓦河

"每一个美丽的城市都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涅瓦河就是圣彼得堡的象征。从夏宫回来,我们乘上游船,在黄昏夕阳下游览了涅瓦河。游船上,俄罗斯姑娘的歌声伴随着香槟酒,沿途是迷人的风景。这时我感到,涅瓦河就象一条蓝色的丝带,串起了这座城市一个个艺术殿堂。短短两天,虽是浮光掠影,仍使我们感受到它深沉的文化底蕴。"


  在北海五龙亭,不期然听见了一老年合唱队的歌声,合音很美,歌声很悠扬,一听便是一些很有时代特色的老歌。老年人唱得怡然自乐,游客驻足听得心驰神往,歌声不断,掌声不断。颇成一景。听了很久后离开,至今耳边依然有歌声。

  其中有一首歌中唱到涅瓦河,非常动听,却不知道是什么歌?歌声中的涅瓦河充满魅力,真想找来好好体味那美妙的旋律。
 
  有人喜欢合唱吗?中学得时候曾经在合唱团参加过一些合唱的排练,可惜因为时间冲突不得不中途退出。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有这种机会了。

  逝者如斯,惟有歌吟不断。




                                                         涅瓦河战役

    这是1240年7月21日(俄历15)日,俄国军队与瑞典军队在涅瓦河和伊若拉河汇流处进行的一场会战。

    瑞典封建主乘蒙古入侵罗斯之机,在罗马教庭和日耳曼骑土支持下,进军诺夫哥罗德大公国以夺取其领土。他们企图夺占涅瓦河河口和拉多加城,以切断诺夫哥罗德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控制"瓦兰人到希腊人"之路商路北段。7月,瑞典海军(约舰船100艘)在亚尔·比耶尔(国王埃里克十一世之婿,瑞典实际统治者)率领下,运载瑞典及其盟国(挪威和芬兰)的登陆兵(5000人)驶入涅瓦河。比耶尔军队在伊若拉河畔安营扎寨。守卫涅瓦河河口的伊若拉卫队向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报告了有关瑞军进犯和登陆的消息。亚历山大公爵决定以突然袭击打败瑞军。他不待全部人马到齐,即率精锐支队(侍卫队和诺夫哥罗德义勇军一部)沿沃尔霍夫河向拉多加进发,途中又吸收拉多加人和伊若拉卫队参加,并从伊若拉卫队获得有关敌军实力及其营地位置的情报,尔后,以急行军隐蔽接近敌人。7月15日11时,俄军乘大雾列成阵势;步兵乡勇居中,骑兵位于两翼,猛袭瑞军营地。俄军骑兵从东、西两面夹击瑞军营垒,步兵在诺夫哥罗德人米哈伊尔率领下攻其中央。俄军向涅瓦河疾进,从而切断了瑞军退路。经过激烈的白刃格斗,俄军大败瑞军。仅少数瑞军得以乘船逃脱。在涅瓦河会战中,日耳曼骑土和瑞军伤亡惨重,而俄军几无损失(共阵亡士兵20名)。

    点评:此战,俄军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对敌人进行了周密侦察,而且先敌抢占拉多加。此外,俄军对瑞军军营的攻击突然而猛烈,俄军士兵及其统帅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作战坚决勇敢。亚历山大不仅指挥交战,而且象列兵一样参战。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在涅瓦河会战中表现出高超的统帅艺术和刚毅无畏的作战精神,因而被誉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http://mkd.lyge.cn/zhanzheng/a61/z03/040-1.jpg)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Alexander Nevsky, 1220-1263)

关于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此人有很多传说被后人记载。推荐你们去看一下影片,是俄罗斯拍的,不算老片。下面是影片的封面。还有一首叫涅夫斯基的进行曲,是世界名曲之一哦,很好听~

(http://www.asiade.com/Eshop/DotNet/pic.aspx?pic=93635m.jpg&type=1)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出生於1220年,少時曾經因殺人被捕,但在1236年,他以16歲之齡當選為諾夫哥羅王公,1240年在涅瓦河畔 (Neva River)擊敗瑞典侵略者而贏得了「涅夫斯基」的姓氏,意即涅瓦河的英雄,但幾個月後諾夫哥德人將他趕走,後來由於條頓騎士團攻入俄羅斯,諾夫哥羅人又把他請回去,經過幾次交鋒,亞方山卓於1242年徹底打敗日耳曼人,同時在對立陶宛和芬蘭人的作戰也屢屢告捷,但同時蒙古大軍征服了大片俄羅斯土地,亞方山卓的父親弗拉德米爾大公向蒙古人屈膝投降。



1246年朝覲大汗回國後,弗拉德米爾大公中毒而死,在爭奪大公寶座的鬥爭中,亞歷山大和弟弟安德烈去見拔都,拔都送他們去見蒙哥汗,蒙哥汗不顧俄羅斯長子繼承的慣例,指定安德烈為弗拉德米爾大公,亞方山卓為基輔大公。



1257年,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為徵斂賦稅而對俄羅斯進行人口普查,引起諾夫哥羅當地人民反抗,欽察汗國生怕蒙古人會因諾夫哥羅的造反而懲罰所有俄羅斯人,就協助蒙古人強迫諾夫哥羅接受普查和向蒙古人繳稅,此一行動使俄羅斯北方徹底屈服欽察汗國統治。



1262年,許多城鎮爆發反對欽察汗國回教徒稅吏的起義,亞方山卓再次前往欽察首府勸說蒙古人進行鎮壓,於歸途中病逝。



由於他對蒙古人的屈從使俄羅斯不像其他被蒙古征服的國家遭到毀滅和屠殺,卻也使他的歷史地位受到質疑,但普遍俄羅斯人都將他當成民族英雄,後來東正教封為聖人,斯大林用他的名字設立一種勳章,他的故事被拍成電影用以激勵二戰期間的蘇聯人民。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八月 07, 14:15:21
                      第十集:旧磨坊(Old mill)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三十三:"ya",其实就是"you"。不过我记得这个应该是美国的习惯啊。英国人该是"YO"。

古墓之神注三十四:1.这个也是老外的错误。可能他不懂"Nevsky"而听成"Levsky",已改。判断理由:骑士在上文说到他于700多年前被困,正是在12世纪;克里姆林宫也是12世纪修建的;在涅瓦河边击败瑞典人的正是Alexander Nevsky,而他说他杀了Nevsky。关于Nevsky请参照我给出的背景知识。
                         2.其实据我所知, Nevsky并非被这个叫什么Vladimir Kaleta的人所杀,而是病死的。但是,我想,Vladimir这个名字是一个俄罗斯名字,而他说过自己曾屠杀瑞典人,那么他也许是游戏设计师想象出来Nevsky手下的一员大将,而他背叛了,杀死了Nevsky(当然是游戏设计师们的虚构),所以他变成了一个魔鬼。
         3.写到这里,我突然想:也许是"WITH THE NEVSKY"也不一定?!再去听听~

古墓之神注三十五:Patrick神父的意思是他不会像面对上帝那样因为恭敬而屏住呼吸。教徒做祷告时,经常屏住呼吸而表示自己的恭敬与谦卑。

古墓之神注三十六:这个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翻译才最准确......你们润色一下......谢了,羽化蝉.

古墓之神注三十七:哈哈,对于这个动画,大家仔细看看Patrick神父的头发颜色~看到了没?他头发又变黑了~是制作人员的失误?还是故意的?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羽化蝉2006 八月 07, 18:00:10
三十六:我要挤出你的五脏六腑,然后把你塞到它们里面去。
真恶心 :sad7:
怎么有点周大圣的风格莱 :dontknow: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八月 24, 13:04:41
                                                             第四部分:VCI高科技大楼

                                                          第十一集:第十三层(The 13th floor)

                             仇恨与彩虹女神

          这个还是给CROW完成吧.我没时间打那字.而且CROW你做这个是应该的.四代详尽攻略是你写的~

----------

TC:我暂时需要写7代攻略,之后编辑6代攻略并重新修订4代攻略。这些注解在4代和5代攻略编纂时再写了






                           Jimi Hendrix

(http://www.rockyear.com/pic_bands/bio/jimih.jpg)

Jimi Hendrix   

出生国籍: 美国   
出生时间: 1942   
死亡时间: 1970

风格: Acid Rock(酸性摇滚) Album Rock(专辑摇滚) Blues-Rock(蓝调摇滚) Hard Rock(硬摇滚) Psychedelic(迷幻音乐)



原名詹姆斯.马歇尔.亨德里克斯(James Marshall Hendrix),1942年11月27日出生于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吉米.亨德里克斯生长于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他是摇滚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吉他天才和60年代末唱片工业摧毁力量的牺牲品。亨德里克斯在上学期间就自学吉他,并热衷于听南方布鲁斯歌手的作品,从罗伯特.约翰逊(Robert Johnson)到B.B.金(B. B. King)。1961年,他在美国伞兵服役期间,在部队俱乐部演奏音乐,并结识了贝司手比利.考克斯(Billy Cox)。在亨德里克斯以后的生涯中,他对亨德里克斯的帮助很大。退役后,亨德里克斯参加了一些音乐家的演出。在他移居纽约之前,他还与小理查德(LittleRichard)、艾克和蒂娜.特纳(Ike and Tina Turner)合作过。当他在纽约的黑人俱乐部里为"艾斯利兄弟"(IsleyBrothers)、金.柯蒂斯(King Curtis)和其他乐队伴奏时,被实业家埃德.查普林发现,并与他签订了录音合同,还使他成了"柯蒂斯骑士"(Curtis Knight)乐队的主音吉他手。同时,亨德里克斯作为一个吉他手的绝顶天赋被前"动物"(Animals)乐队的贝司手蔡斯.钱德勒(Chas Chandler)所赏识,并向他许愿把他培养成顶级歌星。亨德里克斯被他打动了,并于1966年随他到了英国。在伦敦,"吉米.亨德里克斯经验"(Jimi Hendrix xperience)乐队组建,这是一支有魔力的三人乐队,主音吉他兼主唱亨德里克斯,贝司手诺埃尔.雷丁(Noel Rid ding)和鼓手米奇.米切尔(Mitch Mitchell)。该乐队几乎一夜成名,尤其是亨德里克斯引起了英国流行音乐界的极大关注,据报道,那年冬天,埃里克.克拉普顿(Eric Clapton)和皮特.汤森(PeteTownshend)观看了他所有的演出。1967年夏,他成功地进行了英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巡回演出,并录制了热门单曲"嘿,乔"(Hey Joe)和"紫雾"(Purple Haze)以及专辑《你经历过吗?》(AreYouExperienced?)在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的大力推荐下,他参加了蒙特雷音乐节,他的成功使他跻身于世界超一流歌星的行列。作为一名黑人歌星,人们注意到,他的听众几乎都是白人,他是第一位赢得所有白人听众的黑人歌星。1969年,他却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黑人团结,但他并不懂政治,因此感到不解和紧张。在商业方面,1968年是最成功的一年,《像爱一样勇敢》(Axis: Bold As Love)(1969)和《电子女儿国》(ElectricLadyand)都成为金唱片,他还从音乐会及无可争辩的超级歌星的身份中赚取了大量的金钱。在1968年底,他被认为是其他"激进摇滚"吉他手的鼻祖。他那忧郁而激动人心的独特风格,体现了强烈的布鲁斯音乐的情感。爵士乐大师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甚至预言他将成为一名伟大的爵士乐吉他手。他的演奏具有很浓的实验色彩,把电吉他的技巧和功效发挥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但当他进一步成功时,麻烦也随之而来了。1968年1月,他因与贝司手诺埃尔.雷丁争吵斗殴而被拘留,这标志着乐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激剧恶化。一个月之后,在他第二次环美旅行演出中,他放弃了舞台表演中所有花哨和噱头,直接表现他那复杂的音乐。这一举动遭到了观众的反对,亨德里克斯为逃避这种反应,取消了47天中的54场演出,并用大量吸毒的狂乱生活方式麻醉自己。他消瘦了许多,并指责他的经理人对他的钱财管理不当。除了他的魔力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1969年却是一个不顺之年,他的经理人蔡斯.钱德勒被解雇,"吉米.亨德里克斯经验"乐队解散,一个多伦多的毒品贩子控制了他,整整一年,金钱如流水般地花掉,他的私生活更加无序。同时,他还面临来自黑人听众的巨大政治压力,要求他组建一支全黑人乐队。尽管他在纽波特音乐节上露面,并重新启用米奇.米切尔,还邀请他的朋友比利.考克斯(Billy Cox)任贝司手,他的现场演出还是比以前大大减少了。一个月后,他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露面,这是他音乐生涯中的最后高潮,同年12月,他的全黑人乐队("吉普赛人乐队"(Band of Gypsies)终于组成),但他对乐队第1张专辑并不满意,不久在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演唱会后"吉普赛人乐队"宣告解散。此时,他还在准备下一个双张套专辑《新升太阳的第一束光》(FirstRays of the New Rising Sun)。此后,亨德里克斯重组"吉普赛人乐队",乐队由亨德里克斯、考克斯和巴迪.迈尔斯(Buddy Miles)组成,到夏威夷拍电影,开更多的演唱会,在新开的"电子女儿国"录音棚里录音。8月份,他最后一次离开美国,参加怀特岛音乐节。当时舆论认为他那次表演水平并不高,可现在回想起来,那次表演依然十分出色,接下来的欧洲巡回演出被缩短了。亨德里克斯于9月中旬回到英国。

1970年9月18日,他因过量服用安眠药剧烈呕吐窒息而死。当时亨德里克斯心理压力很大,种种迹象表明他并非自杀——他的死只是个悲剧事件。许多人认为亨德里克斯死的时候,灵感已枯竭。摇滚歌星们应该知道在这种职业生涯中该如何保护自己,可惜一个人在青云直上时不会明白,而等他明白时,已经太晚了。亨德里斯从来不知道如何筑起保护墙。我们不能说他在70年代的作品缺乏创造力,不幸的是亨德里克斯的音乐深奥重要之处已被营利目的搞的面目全非——《新太阳的第一束光》这张未完成专辑中的大部分歌曲被收录在亨德里克斯死后最初出版的两张专辑《爱之哭泣》(Cry of Love)和《彩虹桥》(Rainbow Bridge)。

随后,突然之间到处都出版了亨德里克斯拼凑歌曲的专辑,直到1974年制作人艾伦.道格拉斯(Alan Douglas)开始接管他的遗作时,情况才消失,道格拉斯最初出版的两张"新"专辑《紧急着陆》(Crash Landing)和《午夜之光》(Midnight Lightning)全都是把亨德里克斯1969-1970年的录音室原声经过道格拉斯把吉他以外的噪音抹去,再重新加上乐手的伴奏而编辑的,如果说这些专辑毫无生机的话。那么道格拉斯制作的另一张"新"专辑《宇宙的九个》(Nine to the Universe)倒并不太坏,的确是当时亨德里克斯和当时的乐手一起演奏的。现场演出版本的一些专辑,像《音乐会》(Concerts)、《温特兰德现场唱会》(Live at Winterland)以及4CD装的《舞台》(Stages)倒是一些很具历史价值的东西,就像《第一电台》(Radio One)(是"亨德里克斯和经验"乐队1967年在BBC电台做的),一样都是尽收全文未经改动的真实演唱会版本。

从音乐上来说他对以后无数继承者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这位巨匠的吉他技巧和丰富的想像力对后人影响的结果是竞争多于启示。这本身是他的力量和形象的象征。至今还无人能超过这位天才,或许永远不会有。

关于为什么Zip要提到他,其实是Zip针对耳机里传来噪音开的一个玩笑。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八月 24, 14:28:20
                                                           第十一集:第十三层(The 13th floor)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三十八:VCI(Von Croy Industry,范氏工业)范氏工业总部大楼。

古墓之神注三十九:这个有巨大的V标记的大楼当然就是范氏工业总部大楼啦。

古墓之神注四十:1.Yankee在英式口语是指"美国人",而在美式英语中,Yankee是指"新英格兰人"、"北方佬"。
                        2.它的来源虽不完全明确,但这应该是17世纪英、荷在美国殖民冲突的产物。荷兰语 Janke 是 Jan(约翰)的浑名。当时曼哈顿的荷佬统称占据康乃狄克的英佬叫Jan Kees,即英文的 John Cheese(约翰·起士)。这个浑名可能是因为 John 是英文最普遍的名字,而老英又爱吃乳酪的缘故。Jan 的 J 发成 you 的 [j],因此后人将 Jan 改成 Yan;而 Kees 有复数之嫌,因此简化为 Kee,所以合起来就是 Yankee。
        3.不知道有谁听过Yankee_Doodle之歌?Yankee Doodle went to town, Riding on a pony. Stuck a feather in his hat, And called it macaroni...啦啦啦......咳......算了。

古墓之神注四十一: X-ray vision super-hero,美国一漫画英雄。实在不知道中文是怎么翻译他的......

古墓之神注四十二: on the ball ,口语,机灵, 留心, 勤奋, 有见识 。

古墓之神注四十三:老外的又一个错误......"YOU"该改为"YOUR"。" don't get your knickers in a twist"意为"你不必惊慌"。

古墓之神注四十四:KNOCK,美国俚语,吹毛求疵;,找碴儿。

古墓之神注四十五:"quarterback",别问我什么叫四分卫,也别问我什么叫美式足球(橄榄球吧),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向你们说明了。能体会的尽量体会吧......那守卫是个全身包着装甲的大个子,在美国很容易联系到学校足球队里的四分卫啊~~

古墓之神注四十六:"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 "直译是:花豹岂能改变它身上的斑点?
                            这句话当然就是"本性难移"的意思。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制作中)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八月 24, 20:50:44
                                         第十二集:带着彩虹女神逃跑(Escape with the iris)

                                                                注解部分

古墓之神注四十七:谁能告诉我VON CROY旁边这个老人是谁?是什么身份?有什么关系网?

古墓之神注四十八:"Werner",指VON CROY。他的全名:Werner Von Croy。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已初步完成)
作者: 古墓之神2006 八月 24, 21:36:36
                                                   第十三集:红色警报!(Red alert!)

  这个已经是最后一关了。虽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背景和语句,不过还是要罗嗦下。这关难度较高,不是很熟练的话,子弹和药包都可能不够用,要注意节约。而且这关BUG较多,不要乱存档,不然哭都来不及。最好多做几个档保险,不要从头到尾就一个档。
  值得说的还有黄金玫瑰。通关后看完制作人员名单后,会回到标题画面。选Option然后选Special Features,会看到四项,那是对应游戏中四个部分,找齐每个部分的黄金玫瑰,通关后就有一项可选。至于那些项目是什么呢,你们就自己看吧~绝对有惊喜的~
  好了。古墓之神祝大家愉快~
标题: Re: 有关古墓五中的一些背景知识,以及一些该讨论的注解.(也已初步完成)
作者: Yew2006 十一月 07, 13:33:16
关于古罗马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解说。
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16&Page=1&State=4&TopicID=140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