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社区

一般分类 => 休闲话题 => 主题发帖人为: TombCrow 于 2004 七月 26, 18:04:41

标题: 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七月 26, 18:04:41
发信人: ctuflanker (flanker), 信区: citizen
标  题: 中国八大名城——北京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Jun 17 09:46:01 2003), 本站(ytht.net)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北面和西北面有高耸的燕山、西山,东南面是永定河和潮白河的冲积平原。

  在距今几十万年以前,北京附近就是中国猿人的故乡。周朝封召公爽于燕,用意当是镇慑北方商朝的残余势力。燕国都蓟,就在北京。然则北京从古就是华北重镇。燕国蓟的位置,据近年发掘结果,今宣武门到和平门一带,发现的瓦井最为密集,蓟城可能就在这一带。汉燕国、广阳国、广阳郡的治所大约也在这一带。东汉以后就移往西面,即叫做蓟丘的地方。

  隋朝开永济渠,南至黄河,北抵涿郡。涿郡的治所即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唐朝在这里设置范阳节度使,目的是控制燕山以北的奚、契丹部落。安禄山在此起兵叛乱,以后降将割据,幽州卢龙一镇变成独立王国。幽州之名,本是汉武帝所置的刺史部之一,东汉幽州刺史治蓟县,后来即以幽州指北京。卢龙本是今喜峰口附近塞道的名称,唐卢龙军即今河北卢龙。唐后期幽州节度使都兼领卢龙,因此成为一镇。九、十两世纪之际,刘仁恭统治幽州,极端专制残暴。906年,他 出兵打仗,把境内能拿起兵器走路的人,全部赶上战场,并于脸上刺"定霸都"三字。幽州人民不堪刘家的压迫,北走契丹的为数不少。

  913年,李存勖破幽州。926年,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辽)。938年,即辽太宗会同元年,契丹建幽州为南京。以后又有幽都府、析津府、燕京等名称。北京为辽、金、元、明、清五个王朝国都的历史从此开始。

  辽南京、金中都都在今北京城西南隅。元大都城才移到今北京城的位置,只是还不及明清北京城(即今城)大。今人对大都进行了周密的勘查和发掘,弄清楚了它的情况。大都城呈长方形,南北较长,周长约两万八千六百米。今德胜门、安定门外的土城,即大都北面城墙的遗迹,南至今东西长安街。东西两面则与明清城墙同一位置。1969年拆除西直门箭楼时发现了元义和门瓮城城门的遗址。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对大都城的建设有很大贡献。他主持开凿通惠河,从今昌平县附近起,引水经西山山麓流到城郊的瓮山泊(今颐和园内昆明湖),再穿行城内,向东流往通县入白河。这条河在明初淤废,然而昆明湖、北海、中南海、什刹海都是它留下来的。

  大都,蒙古语为汗八里,即汗城的意思。意大利人马哥·波罗到了大都,对这座大城,赞赏备至。

  明永乐四年(1406年)下诏于次年建造北京宫殿。十四年定议迁都。十六年,宣布定都北京。内为宫城,即紫禁城。紫禁城南面正门为午门,亦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后改称天安门。门前有金水河,架五座汉白玉桥。永乐时的北京城比元大都向南扩展了一段。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又在南面加筑重城, 东西两面比原来的城墙阔,向两面突出。

  从辽建南京至辛亥革命,共九百六十四年,然辽金之际、金元之际及明洪武至永乐初年,中间常有间隙,永乐定都以后,直到清亡,四百九十四年常为首都,加上民国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共为五百十年。

  明清两代统治者经营北京,可谓不遗余力。故宫是我国仅存的完整的封建王朝宫殿。数百年间,文物精品不断流入故宫。圆明园是伟大的皇家御苑。康熙十八年(1709年)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帝),扩建成功于乾隆九年(1744年)。此园建筑集中西之大成,汇江南园林的胜景。文物珍宝收藏之多而且精,尤为旷古所未
有。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役,不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全世界人类的损失。故宫所藏,在民国初年,已不断被人盗卖。溥仪出宫时携走之物流散极多。国民党政府时代,又传有故宫盗宝之案。九一八事变后,一部分珍品又运往南方,几经搬迁,今在台湾。所以今日故宫所藏虽极丰富,比之往昔,实犹不及。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仍定都北京。国民党政府迁都南京,于1928年设北平特别市。1930年去"特别"二字。民国以来,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于此;1920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小组成立于此。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救亡运动的高潮。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在市郊旧宛平县的芦沟桥头爆发。

  1949年,傅作义将军接受和平解放,使旧北平得以完整无损地还到人民手中。同年十月一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七月 26, 18:05:16
发信人: ctuflanker (flanker), 信区: citizen
标  题: 中国八大名城——西安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Jun 17 09:46:57 2003), 本站(ytht.net)

  西安,位于陕西省渭河平原中部,也可以说是在"八百里秦川"的中部。秦川素号关中,有崤函之固(崤山、函谷关),易守难攻,东向中原,有建瓴之势。历代在此建都者有西周、秦、西汉、十六国的前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此外尚有新莽、西晋愍帝、十六国的前赵,以为时甚暂,并末列入。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李自成也在这里建号称帝。前后合计,达一千一百年以上。然自公元904年唐昭宗被朱温所迫东迁以后,除李自成暂驻以外,却再也没有建都于此的王朝。

  历代古都与今西安市位置并不完全一致。周文王、武王所建丰、镐二京,在今西安城西的沣河两岸。秦在周宣王四年(前824年),居西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其首领不过为西垂大夫。平王东迁,秦始被封为诸侯,在与戎人斗争中发展。平王九年(前762年),秦始于济、渭二水会合处筑城邑,是为平阳,在今宝鸡县东。这是秦立国关中的起点。前677年,迁雍(今凤翔南),到了关中的西缘。以后,灵公居泾阳(今泾阳县境),献公居栎阳(今临潼北),都离西安不太远。前350年,秦孝公迁咸阳(今咸阳东北),才不再迁移。

  秦咸阳在今西安的西北。历来讲古都西安,把秦包括在内,是把西安附近地区包括在内的。

  到秦朝为止,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先民的业绩,现已发现的为数甚多。蓝田猿人生息之地,距西安并不太远。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是仰韶文化的遗址。长安县客省庄是龙山文化的遗址。丰镐旧址出土的文物不少,但更多的是岐山周原出土的青铜器和宫殿遗址。这距西安较远,姑存而不论。秦建都咸阳一百四十三年,灭六国后,造阿房宫和秦始皇陵,都是中外古今闻名的大工程。前206年,项羽屠咸阳,焚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是古都的一大浩劫。地下的宫殿宝藏,非项羽所能毁灭。现在(1974年以来)发现的秦陵兵马俑坑,不过是初步揭开了面纱,却已是震动世界的奇迹了。

  西汉长安坐落在今西安的西北面,城北正对渭水。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听戍卒娄敬的话,即日西行。他把都城取名长安,取的是长治久安之意。汉长安城的文献有《三辅黄图》等。据考古发现,城周25.1公里,每面有三个城门,每个城门有三个各宽六米的车道,气势颇是雄伟。西汉灞桥纸的发现使造纸术的发现上推到公元前二世纪,意义极为重大。

  秦汉兴旺发达的都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秦郑国渠、汉白渠,"衣食京师,亿万之口"。太史公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此处的关中,包括巴蜀,然精华所在,当时非秦川莫属。)

  新莽末年,关中惨遭兵祸,粮荒严重,城郭俱空,然而进出长安的绿林、赤眉各部,并未破坏城郭宫室。董卓迫献帝西迁时长安还很完整。前195年,李催、郭汜相攻,把长安城做战场,宫殿、官府、民居悉被焚毁。董卓死时,长安连同附近地区居民有数十万户,李、郭纵兵掳掠,加以饥馑,城空四十余天,两年之间,民相食略尽,关中几年没有人迹。这是西安的第二次特大浩劫。

  曹操努力使中原恢复安定的局面,长安虽说不及建都时繁荣,总算有了生气。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长安又遭受第三次浩劫。公元311年,汉刘曜攻关中,当时又是荒年。天灾加兵祸,关西饥荒,白骨蔽野,士民存者百无一二。313年,愍帝在长安即位,城中户不满百,公私只有四辆车子。316年,被汉兵所破时,斗米值金二两。西安被毁灭了。

  前秦时长安兴旺起来,但是好景不长。苻坚攻东晋失败,引起各族首领的反叛。385年,西燕慕容冲纵兵掳掠,关中士民流散,千里无人烟。这是第四次浩劫。

  西魏北周建都长安,这长安便是汉长安城。到隋文帝手里,于开皇二年(582年)另建大兴城,这便是唐长安城。

  隋唐长安城筑在龙首山的南坡,在汉长安城的东南面。据考古实测,外郭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7米。街道宽阔,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20米,朱雀门大街宽150—155米,其他街道从25米到134米。

  长安城周围几个县,几乎到处都有古迹。礼泉县的太宗昭陵和乾县的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在陵墓中尤为著名。乾陵的陪葬诸墓中的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三墓,都已发掘,其中有极精美的壁画。例如场面雄伟的出行图,过去发现的以敦煌石窟的"张议潮出行图"为最早,如今却在乾陵陪葬墓中发现了早得多的出行图。西安南郊何家村(唐兴化坊故址)发现的大批金银器,制作极为精细。......总之,要列举西安周围的考古发现,决非短短的篇章所能胜任的。

  人们盛赞唐长安城的文字多得不可胜数。但是唐长安是典型的封闭型的古城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坊的中间,门都在坊里,没有对着大街开的。商业只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都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而开市,日落鸣钲而闭市。街上也是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再在街上逗留。总之,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同近现代的城市不同,也和宋元明清的城市不同。 唐长安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经济基础不如汉长安。关中已经不能满足政府对粮食的需要。隋开大运河,就是要转漕东南粮食。但是洛阳以西,水运困难,高宗武后时常要到洛阳去住,实际上是就粮。开元时改善了三门峡一带水陆交通条件,情形好了一点,但没有根本解决。唐以后国都东迁,是势所必然。 唐末,长安遭到第五次特大浩劫。904年,朱温迫昭宗和长安士民东迁洛阳。他命折毁长安宫室民房,把木料丢进渭水,顺流而下,运到洛阳。这种办法势必漂失大部分木料,长安则从此化为废墟。被迁的人扶老携幼,号哭满路,月余不绝,倒毙者不计其数。

  长安从此结束了作为都城的历史。李自成只是把西安做攻取北京的跳板,不是想长期建都。

  西安这个地名,出现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以此为西安府治,修建城垣。今日所存即明初所建。它与唐长安城比较,只是小巫与大巫之比,只占了唐城北部中间的一块。解放后扩大市区,总面积比唐长安大,从局部来看,只有东北、西南、东南各有一小块在今市区之外。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七月 26, 18:05:44
发信人: ctuflanker (flanker), 信区: citizen
标  题: 中国八大名城——洛阳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Jun 17 09:47:29 2003), 本站(ytht.net)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以南,周围是一片山环水绕的小平原。东南有伊、洛二水。伊水北岸有龙门山,更北为洛水。湛、涧二水从西北面南流,注入洛水。北面又有邙山,处于黄河与洛城之间。从中原形势来看,洛阳的地位西邻关中,东望黄淮大平原,自古以来,向为东西交通要冲。

  洛阳建城,始于西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洛"原作"雒",曹魏改),筑王城、成周二城。王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西濒涧水,成周城在东,即今洛阳东郊白马寺之东。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王城。成周城于战国时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即以雒阳为治所。西汉为河南郡治所。东汉以关中残破,洛阳距黄河下游的富饶地区较近,遂建为国都。东汉洛阳城亦以成周城为基础,稍 加扩建。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逼帝西迁长安,驱民数百万口入关,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屋舍荡尽,无复鸡犬,是为洛阳遭受的空前大破坏。

  曹魏、西晋仍以洛阳为都城,城址亦不变。魏明帝于城的西北角,加筑一小城,名金墉城。此后成为攻防要地。西晋末年,洛阳复遭浩劫。惠帝永安元年(304年),张方逼帝西迁,兵士分争府藏,魏晋以来蓄积,扫地无遗。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刘曜入洛阳,焚城而去。此后洛阳常为兵争之地。刘宋初年,北魏以金墉与虎牢、滑台、碥礅为四镇,若宋军进攻势盛,则撤四镇守兵至黄河北岸,以避其锋。这种情形,到五世纪中叶,才完全结束。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宣布迁都洛阳。自此至东魏迁邺(在534年),四十年间,虽末期曾有战祸,要之不失为繁荣发达的时期。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均孝文迁洛后所建。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在衰乱之后,回忆当年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画面,举凡洛阳坊巷的布局,佛寺园林的建筑,洛阳大市的繁盛,以至在州郡都会都立宅养马、市场行情十分灵通的大商人刘宝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南朝梁的大将陈庆之因助魏北海王元颢争位,领兵进入过洛阳。他本来很看不起北人,入洛之后,与士大夫接触,才知道北方人才并不比南方差。这可见北魏洛阳确是学术文化的中心。 后来魏分东西,洛阳离关中太近,高欢挟持孝静帝迁邺,令下三日即行,四十万户狼狈上路。四年以后,东西魏争夺洛阳,东魏侯景烧洛阳内外官寺民居,存者只有十之二三。杨街之便是在东魏武定五年(547年),重到洛阳,见宫室倾覆,寺塔丘墟,因而写出《洛阳伽蓝记》来的。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兴建东都,使洛阳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隋东都在汉魏故城以西,而且发展到湛水的西岸,并跨洛水南北两岸。洛阳意为洛水之阳,东都城有了洛水南岸部分,便不仅仅是洛水之阳了。炀帝建东都,着眼点在使大部分粮帛不必运往关中,是被经济条件决定的。 东都与长安一样,有宫城、皇城、外郭城,外郭城分为许多坊,并有丰都、大同、通远三市。据考古勘察,东都城呈正方形,城墙周围长27公里。近年还发现了含嘉仓的遗址。

  隋、唐虽以长安为首都,东都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和唐的前半期更是如此。唐朝末年残暴的军阀破坏了这座名城。光启元年(885年),孙儒据东都月余,烧掠而去,城中寂无鸡犬。这是洛阳的又一浩劫。五代时稍有恢复,后唐还在此建都。

  今洛阳城是金哀宗时改筑的城,东不过渡水,南不越洛水,只是隋唐东都城的一小部分。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七月 26, 18:06:16
发信人: ctuflanker (flanker), 信区: citizen
标  题: 中国八大名城——南京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Jun 17 09:47:58 2003), 本站(ytht.net)

南京,在江苏省西南部,东倚钟山(紫金山),西踞石头山(清凉山),相传诸葛亮"钟阜龙盘,石城虎踞"之语,即指此而言。长江自西南而东北,然后奔腾东流。秦淮河从东南面的秣陵关北上,从东向西,穿过南京市区的南部,汇入长江。

  战国时,楚灭越,在清凉山置金陵。秦汉为秣陵县。汉末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自京(今江苏镇江)移治秣陵。次年,改称建业,并于清凉山建石头城。孙
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于此,故号为"六代故都"。

  西晋以秦淮河以北为建业县,并改"业"为"邺"。西晋末,建兴元年(313年),避愍帝司马邺讳,改称建康。东晋南朝的建康城在今玄武湖南,南面的城墙离秦淮河五里,西距江岸也有相当距离。城中还有台城,即宫殿官署所在地。西面的清凉山另有石头城。当时的山麓紧靠江边,石头城负山面江,西南面即秦淮河入江之口,形势极为险要。石头城以南,在秦淮河边上还有一座西州城,是扬州刺史(当时地位等于京兆尹)治所。它的东面又有东府城,是宰相和扬州刺史的府第所在。

  梁武帝时(502—549年),建康最为殷富。侯景之乱(548—552年),受到极大破坏。陈时加以修葺。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文帝命将建康城邑宫室,平荡耕垦,在石头城置蒋州。炀帝复置江宁县。唐时曾名归化、金陵、白下,旋仍为江宁,隶润州(治今镇江)。唐代后期才从润州分出,置异州。五代吴武义二年(920年),升为金陵府。南唐异元元年(937年),改为江宁府(按改名实在南唐建国改元前夕)。南唐建筑的江宁新城,西距石头山,南跨秦淮河至聚宝山(即雨花台所在地)附近,东至今大中桥,北至今北门桥,比六朝建康城大得多。北宋为江宁府,南宋改建康府,元为集庆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取集庆路,改为应天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应天为南京,十一年,改为京师。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再改为南京,次年定为留都。 洪武五年完工的南京城,周围96里,东面和北面,又较南唐江宁城大有扩展。外城周180里,但未筑城垣,仅利用天然土坡而已。明代后期,南京极为繁荣。清改称江宁府,城区分江宁、上元二县,民间仍习称南京。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定都于此,建为天京。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陷天京,大事焚杀,全城几化为废墟。其后虽逐渐恢复发展,然直至抗日战争前夕,南京城内,通衢之后,往往即见田园,此均系当年战火所致。民国初年一度称南京,旋为江宁县。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为首都,再称南京。1937年十二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曾进行震惊世界的大屠杀。1949年四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后,为江苏省省会所在。

  南京文物古迹及革命纪念文物极多。

  六朝建筑虽已无存,而台城、石头城犹有残迹,莫愁湖、玄武湖的传说均可远溯南朝。萧融墓石刻文字多可辨认,亦为南朝遗物。燕子矶、覆舟山、钟山、栖霞山等名胜,形势极为壮观。南唐二主陵自经发掘,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五代史资料。

  明洪武时所建宫殿,清康熙十年(1671年)下令拆毁,其残存亦毁于咸丰时战火。惟明孝陵尚无大损。明南京城垣,南面的中华门还保留了一个标本。近现代文物如天王府遗址、中山陵、雨花台、渡江胜利纪念碑等,亦甚繁富。1960—1968年建筑的南京长江大桥,又为建国以来重大建设之一。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七月 26, 18:06:46
发信人: ctuflanker (flanker), 信区: citizen
标  题: 中国八大名城——开封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Jun 17 09:48:30 2003), 本站(ytht.net)

开封地处中原,战国为魏都大梁(实在今开封西北),北周时因城临汴水,始有汴州之名。五代梁、晋、汉、周与北宋均建都于此。后梁开平元年(906年),称开封府。后晋天福三年(936年)建号东京。金称南京。贞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迁都南京,汴梁又为金末的都城。

  开封为国都的历史,与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相比,确有逊色。然魏大梁与宋东京这两段历史,却很有光彩和特色。

  战国魏惠王九年(前361年),自安邑迁都大梁,从此魏亦称梁。魏惠王即孟子所见的梁惠王。自此至公元前225年,秦决水攻大梁,魏王假降,大梁为魏都凡一百三十六年。惠王之初,开凿鸿沟,形成中原地区四通八达的水系。他是很想有所作为的,后来东败于齐,西败于秦,才变成会见孟子时那种满腹牢骚的状态。战国后期,魏国虽已衰落,然从信陵君(魏无忌)招致宾客,以至用宾客侯羸之计,窃取兵符,救赵破秦等事,大梁不乏可歌可泣之事。西汉司马迁来此访问遗事时,还不胜感慨之至。

  五代后梁建都,不好算有何光彩。后梁太祖朱温是农民军的叛徒,是破坏唐长安城的元凶,是阴狠毒辣的阴谋家。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都无足取。石敬瑭之为儿皇帝,人皆熟知。刘知远统治时刑法之酷,却常常被人忽略掉。但是后周郭威、柴荣这对异姓父子,却都对历史颇有贡献。这且存而不论。讲城市发展史,柴荣时重建大梁,却是不可不讲的大事。

  开封原来是个城郭不大、街道狭隘的城市。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柴荣开始扩建大梁。他不象隋宇文恺筑大兴城和东都的办法。宇文恺造的城市布局虽极严正,而民居、商市,都有固定位置,象"西安"篇所说,是封闭式的城市。周世宗扩建大梁则不然,他先立标帜,标内划定街道、仓场、官衙等的位置以后,都让人民自由造屋。唐宋都城最要紧的一点区别是:长安城只准在东西两市做买卖,黄昏必须打烊;周世宗造的东京城,绝大部分地方可以听人任便开店,后来至少在北宋后期,还有很兴旺的夜市。这个改建工程历时三年,完工以后,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街道最宽的有三十步阔,气象与前大不相同。 世宗还疏浚整修了以汴水为主的河道。东面有五丈河,东经梁山泊,下接济水。这是汴京与今山东省的交通线。另外,他又疏浚黄、淮之间的河道,并且在汴水以西,开通了一条汴京与陈(今河南淮阳)、颍(今安徽阜阳)的河道。以后取了淮南,航运就可以通达长江。宋人以汴水为立国之本,这个"本"是柴荣的贡献。

  北宋东京是十至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1126—1127年金兵攻汴,使这座歌舞升平的都城一下子陷入凄风苦雨的境地。金兵满载而去的时候,带走的有徽钦二帝、后妃宗室以及大批官吏、内侍、宫女、工匠、倡优、礼器法物、天文仪器、书籍地图、府库蓄积,差不多把个东京城刮光了。1130年二月,上官悟放弃东京时,城里早已不象样子了。

  金朝统治时,汴京没有真正恢复过。金末的1232年,蒙古兵围汴十六昼夜。其时由于围城前逃进京城避兵的人很多,困在里面死亡的极多。当时说是城内外死者以百万计。1233年蒙古军入汴,幸而耶律楚材劝窝阔台汗废除"凡攻城不降,矢石一发即屠之"的制度,避兵在汴的一百四十六万人才得保全。但是这两三年中间,汴京毕竟又遭了一场浩劫。 明朝末年,开封被黄河洪水淹没,破坏最为惨重。从战国时的魏国直到金朝,黄河离开封都有相当远的距离,大致可说,即今开封到滑县的距离。宋杜充决河就在今滑县附近的李固渡。那一次,洪水往东南流去,黄河与开封的距离并没有改变。金元时,黄河河道在这一带常有变动。河身南移,开封就紧靠南岸了。黄河的底越来越高,河流高出平地之上,开封所恃,不过是一道河堤而已。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白成围开封。明巡抚高名衡决堤灌起义军。李白成发觉得早,移营高地。洪水灌入开封,城中百万户,得脱者不满二万。后来洪水退了,它带来的泥沙把城中屋舍大部分埋没。泥沙厚达数米,清初重建开封,城垣房舍都建于这层泥土之上。近年发掘的结果,《清明上河图》上画的州桥已有发现。地下的宋城以后谅必会告诉我们许多新知识。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七月 26, 18:07:10
发信人: ctuflanker (flanker), 信区: citizen
标  题: 中国八大名城——扬州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Jun 17 09:50:20 2003), 本站(ytht.net)

  扬州位于长江北岸,江苏省中部。秦置广陵县。汉朝曾在这一带建立江都国、广陵国。古代的扬州辖境或大或小,但都是一个行政区的名字,并不专指一城。隋以前扬州的治所或在今和县,或在今寿县,或在今南京,隋始以江都县为扬州治所。扬州、广陵、江都这三个地名,此后就都指今扬州。

  从严格的意义来说,古扬州城并不等于今扬州。古城在今城西北的蜀岗上。从春秋吴王夫差筑邗城起,到唐代扬州,都在这地方,以后才移到今扬州市的所在。

  扬州是大运河和长江的会合点。这是从公元前486年就开始的。夫差筑邗城,开凿邗沟,江南的船队就可以直达淮河流域。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军队扬威淮北,没有这条运河就不可能实现。 航运和盐是唐代扬州繁华富庶的基础。

  航运包括内河与海道两个方面。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扬州是江南运河和通济渠衔接的地方,这毋须多说。海道方面,在唐朝时候,长江口北岸比现在要向内缩进一截,所以扬州离长江口比现在近,扬州城离江岸也比现在近,后世长江泥沙冲积的结果使扬州离江岸变得远了。由于这两条,唐扬州是海船进了长江后停泊的港口。鉴真法师由此东渡,即由于此。扬州既是江、海、运河的汇合点,怎么会不发达!唐代后期,盐税是政府收入的大宗,盐政的机关在扬州,盐的贸易也以扬州为中心。有了这两重原因,当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即扬州是全国最兴旺发达的城市,成都位列第二。这是唐代后期的情形。照唐人写扬州的诗句来看,扬州夜里也有商市,它早已冲破了长安城封闭式城市的限制了。 这时,扬州已受过严重的兵祸。上元元年(760年),田神功奉命讨伐叛将刘展,他的部队进入丁楚州(今淮安)、广陵,大肆劫掠,屠杀胡商(当时扬州有不少外国商人)。然而这一次不见得十分严重,上面讲的繁华情况,主要是此事以后的情形。

  唐末,扬州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从光启三年(887年)到景福元年(892年),五年多的时间里,战乱不息,扬州变成废墟。最初是淮南节度使高骈部下诸将混战,扬州被围半年,居民大半饿死,屠户杀人卖肉。以后流窜的武装集团孙儒放火烧毁全城,把丁壮妇女全部掳去。这种浩劫,在中国兵祸史上也很少见。

  五代吴及南唐休养生息,扬州元气渐复。然海道贸易渐渐转移到浙闽沿海,所以宋代的扬州终不及唐扬州的地位。南宋初年,宋高宗于南京(宋州,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后,南逃扬州。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破扬州,旋即烧城北撤。居民十余万人,一部分死于江中,其余都被掳去。这是扬州受到又一次毁灭性的惨祸。

  南宋末年,李庭芝、姜才守扬州,抵抗元军。明朝末年,史可法以孤军守扬州,城破殉难。他的衣冠冢在广储门外梅花岭。清军破扬州时,传屠城十日,有王秀楚《扬州十日记》记其事,所载或不尽属实,但屠城当有其事。

  清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盐商云集,豪富无比。在这个基础上,有两大产物,一是扬州园林,一是身为书画家的扬州八怪。没有盐商的资财,这两者都难以发展。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期,扬州几经争夺。其后,海运和铁路夺去了扬州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扬州的地位大不如前。扬州园林保存得不多,因而也比苏州逊色。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七月 26, 18:07:40
发信人: ctuflanker (flanker), 信区: citizen
标  题: 中国八大名城——苏州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Jun 17 09:49:40 2003), 本站(ytht.net)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大运河流贯境内,太湖在市郊以西,多湖荡河流,而西郊又多山丘,益增胜概。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秦末项梁、项籍在此起义反秦,盖当时江南风俗颇尚武勇,与后世绝异。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东岸地)为吴郡,以吴为治所。汉末孙策、孙权初据江东,亦以吴为驻地,后乃移治京(今镇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一说为丹阳)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大业时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苏州。州(郡)名称虽几经变更,治所则均在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唐代后期,吴中人口增加,经济文化都有明显发展,名诗人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都担任过苏州刺史。

  唐末苏州曾遭严重兵祸。光启二年(886年),牙将张雄袭踞吴城,次年被逐走。龙纪元年(889年),钱谬取苏州。次年,即大顺元年,杨行密取苏州于钱氏,不久又为孙儒夺去。孙儒军从河南流窜长江南北,到处焚杀,极富破坏性。大顺二年,孙儒焚城而去,钱缪收复苏州。乾宁三年(896年),杨行密军再夺苏州。钱氏大举反攻,于乾宁五年夺回苏州。此十余年间,吴城八次易手,遭祸甚酷。

  后梁开平二年和三年(908—909年),淮南杨氏部将周本围苏州七个月而去。此后吴与吴越休战,江南战祸始歇。吴越自动纳土于宋,事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与周本围城之役相去近七十年。在此期间,吴中承平,钱氏于太湖旁置"撩浅军",专事兴水利、防水害,农业常获丰收。钱谬之子元琼在苏州造金谷园,即环秀山庄前身。著名的虎丘山云岩寺塔亦建于钱氏统治时的后周显德元年(954年)。

  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以吴、长洲二县为治所。徽宗用朱励兴"花石纲",苏州颇受其害。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完颜宗弼军陷平江,掳掠焚城,是为五代初年以后苏城所遭的唯一的一次兵祸,破坏极为严重。

  南宋立国江南,将相士大夫多喜卜居吴中。名将韩世忠的住宅即旧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有的沧浪亭,韩氏夫妇身后亦埋骨于灵岩山麓。余如、范成大之与石湖,史正志之与石卷堂,均为著例。经济亦在五代北宋的基础上,续有发展。范成大著《吴郡志》,谓:"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熟,天下足。"盖南宋之时,苏杭富庶实甲于天下。

  元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元末,张士诚取平江,改称隆平府,居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军破苏州,攻围近一年,战祸亦复不轻。明初,太祖恨吴人附张氏,赋税特重,并多次迫迁富民赴临濠(凤阳)。宣德年间,周忱、况钟屡请减免,户部均不肯执行。正统元年(1436年),方有所改。明以吴县、长洲为苏州府治所。清雍正二年(1724年),复分长洲县设元和县,自此一城遂有三县。辛亥革命后,并三县为一,只设吴县。解放后为苏州市。

  宋元明清四代均倚江南漕粮为命脉,苏州所供,冠于各地。文化尤称发达,前后曾出进士二千四百人、状元三十六人。自北宋范仲淹以来,名贤辈出,而尤盛于文艺。明代绘画有吴门派,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晚明清初评点小说蔚成风气,评《三国演义》的毛宗岗为长洲人,评《水浒》的金圣叹为吴县人。

  苏州园林甲于天下。今之所存多为明清士大夫所建,即源远流长如沧浪亭、环秀山庄等,亦经明清两代增修,余若拙政园、留园、艺圃、怡园、西园等,均明清名园,为国家瑰宝。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七月 26, 18:08:03
发信人: ctuflanker (flanker), 信区: citizen
标  题: 中国八大名城——杭州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Tue Jun 17 09:49:04 2003), 本站(ytht.net)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秦于灵隐山(本虎林山,唐改武林山)下置钱唐县,其时今杭州市区还是浅海湾,西湖也还没有形成。汉时,海湾逐渐缩小,华信筑了一道堤坝,隔开海水,西湖才开始形成。以后,钱唐县亦由武林山下迁往西湖以北。

  杭州之名始于隋朝,治所先在余杭,继而移往钱唐。杭州的"杭"就从"余杭"而来。大业六年(610年),江南运河完工,杭州地处大运河终点,地位日趋重要。唐朝中叶以后,杭州已为东南名城,海舶云集,成为一个相当发达的海港。隋初,杭州仅一万五千余户,唐开元中已增加到了八万六千余户。

  但是,在这片浅海湾涨成的平地上,水味苦咸,不能饮用。唐代宗时,杭州刺史李泌凿井六口。这些井其实是用竹管引源自山泉的西湖水。西湖的景色这时已很优美。唐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就写过赞美西湖的诗歌。相传西湖白堤系白居易所筑,然而在他的《湖上春行》中,却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句子。原来白堤本名白沙堤,在白居易来杭时,已经有了。不过白居易注意治理西湖,却是实事。后人称赞他的功绩,就把建筑白堤误传为他的事迹。

  五代吴越偏安东南,对杭州的发展却起了重要的作用。钱谬修筑海塘,使杭州湾北岸不受海潮侵袭。他设置撩浅军,专门担任疏浚西湖和运河。这种工作,在吴越境内,普遍施行,水利发达,据范仲淹所述,比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吴越的统治者在装点湖山上很做了点事情。灵隐寺的石塔和经幢、雷峰塔、保傲塔、白塔都是吴越遗物。吴越还两次扩建灵隐寺。经过了吴越的努力,杭州在北宋时已有"地上天宫"之称。 宋苏轼于熙宁时到杭州做通判。元佑年间,他在东京做翰林学士,因言时事被人攻击,调任知杭州。他到任时杭州正逢大灾,西湖则半为葑田。他把两次来杭所见,加以比较,估计不出二十年,将要见不到西湖。他要求留上供米五十余万石救荒,获准。又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疏浚西湖,并建筑长堤。后人把这条堤叫苏公堤。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完颜宗弼陷杭州。次年,金军焚毁明州(今宁波)后,回到杭州,焚城而去。这是历史上杭州遭到的最大的浩劫。

  南宋升杭州为临安府,为"行在所",以后就定都于此。南宋在今杭州南面的凤凰山建筑宫殿。南宋亡后,马可·波罗参观过这宫殿,认为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第一。可惜后被大火焚毁,化为废墟。南宋统治集团在杭州大兴土木,耽乐湖山。西湖之上,游舫各立名目。北关夜市(在武林门外),备极热闹。各种曲艺杂技的行家,也都在此大显身手,以博衣食。耐得翁云:"自高宗驻跸于杭,而杭山明水秀,民物康阜,视京师且十倍矣。"(《都城纪胜》序)感慨国事者则愤而怒斥之,文及翁《贺新郎》言之犹切,"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沉醉。"这比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有过之而无不及。

  杭州与苏州的"天堂"之号,正是在这时出现的。南宋中叶,临安府(包括属县)人口达三十九万余户、一百二十四万余口。这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元兵南下,世祖要求保持完整的临安,所以元初的杭州,繁华不减于旧。然海口淤浅,杭州在南宋时已失掉海港的条件,都城地位既不复存在,市况不免逐步减色。西湖这一勺水,也几乎陷于淤塞的地步。元末红巾军一度占领杭州,纪律甚是严明。不幸元军反扑,举火焚城,残伤殆尽,这是又一次浩劫。 明代以来,对西湖采取了多次整治的措施。明正德年间,知府杨孟英将苏堤增高加阔,使西湖逐渐恢复旧观。西湖之畔,南宋孝宗时敕葬岳飞于栖霞岭,宁宗又以北山智果寺为功德院,后为岳庙。明于谦也埋骨湖畔。明末爱国将领张煌言殉难时,高歌"西子湖头有我师",他歌颂二人云:"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他死后也葬于湖畔。清末秋瑾的遗骨也于辛亥革命胜利后还葬杭州。 杭州,既以其优美的景色吸引游人,也以忠烈之士的业绩鼓舞着人们的精神。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性手枪2004 八月 05, 15:06:31
说历史名城比较确切点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八月 05, 15:08:21
我有同感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anni0101012004 八月 15, 16:10:46
想到北京就想到沙尘暴,想到南京就想到大屠杀,想到苏州就想到臭水沟,想到洛阳就想到了只有那里的纸才贵,想到扬州就想到妓院,想到开封就想到包公的狗头铡,其他俩城还行。所谓历史名城也就这样啦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八月 15, 17:53:02
想到苏州就想到臭水沟?????????!!!!!!!!!!!!!!!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anni0101012004 八月 15, 21:05:56
你还不知道啊?????????苏州的臭全世界都知道了
因为当地人把河水都用来刷马桶(不是抽水马桶,是传统的马桶),然后刷完就又往河里一倒······下的雨呀,我的天,臭死个人,我深有体会呢····去了以后你绝对不会再玩关于下水道的关卡了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八月 15, 21:18:01
引用
当地人把河水都用来刷马桶

下的雨呀,我的天,臭死个人

我深有体会呢····去了以后你绝对不会再玩关于下水道的关卡了

:wacko:

我是苏州人:S ......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eleanor2004 八月 22, 15:07:26
:ninja:

怎么去过的人都说苏州不是一般的干净

:glare: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八月 22, 15:30:25
我不觉得苏州很干净,不过我到其他城市会觉得那里很脏......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eleanor2004 八月 24, 11:28:33
你这是什么话嘛!
干净也可以是个相对概念
你觉得其它城市脏
是否意味着你觉得苏州比其它城市干净?
标题: RE: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TombCrow2004 八月 24, 15:27:02
引用下面引用由eleanor2004/08/24 11:28 发表的内容: 你这是什么话嘛!

鸟语

标题: RE:中国八大名城[转帖]
作者: anni0101012004 八月 27, 19:12:17
回答的好,苏州干净是干净,只有水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