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何以击败巴黎

作者 TombCrow, 2005 七月 08, 11:03:41

« 上一篇主题 - 下一篇主题 »

TombCrow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6:20 体坛周报

  记者安义、特约记者魏晋报道 当第一个巴黎人站上莱佛士大厦四楼会议大厅的陈述讲台,一场属于他们的悲剧就已经开始了,而他们一无所知。

  整个投票过程中,伦敦始终压着巴黎,这和巴黎在长达一年半的申办马拉松长跑中的领先形成强烈反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足以解释法国人的失败。至少有五种模式的对抗,左右了这次申奥超级大战的强弱易位。


  攻略之争:英式盯梢 VS 法式领跑

  不要让实力相近的对手在长跑的最后时刻贴近在你身后。

  2004年1月15日,九个城市首次向国际奥委会(IOC)提交申办报告,除了巴黎之外,还有伦敦、马德里、莫斯科、纽约,伊斯坦布尔、哈瓦那、莱比锡和里约热内卢。到11月15日,第二次向IOC递交申办报告的只剩下在新加坡参与决战的五个大城市,其余四城因为实力不济已在6个月前被淘汰出局。

  到这个时候,巴黎仍遥遥领先,而伦敦获得的IOC内部支持甚至还落后于马德里。巴黎的领先优势出于他们对申奥的执着热情,在申办1992年和2008年奥运会分别输给巴塞罗那和北京之后,巴黎两次做为投票前的领先者在最后关头摔倒,仍痴心不改,打动了IOC委员们,甚至让对手感到自愧不如。

  但是,巴黎人忽略了伦敦的一个动作:2004年5月19日,就在五个城市进入第二道程序的同时,前奥运田径1500米冠军两次得主、46岁的塞巴斯蒂安-科在一次会议中取代了美国女商人卡萨尼的位置,成为伦敦奥申委头号人物。

  科因为在奥运战场上的荣耀而被英女王授予勋爵封号,而且还是前IOC主席萨马兰奇最喜欢的两位运动员之一(另一位是中国乒乓球巨星邓亚萍),他上任后立刻着手修补申办中受到IOC批评的细节。

  科勋爵对伦敦的申奥理念进行了修正,其中关注青少年体育的部分,现在已被证明是伦敦最后胜出的关键之一,抓住了IOC委员们对奥林匹克运动未来的理想主义感情。而且这位运动员出身、后来曾当过英国下院保守党议员的奥申委主席,同时还具备很高的政治天赋。今年5月24日的英国奥委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软磨硬泡让被称为"清廉先生"的IOC主席罗格不避嫌疑率领众多IOC委员前往伦敦,就是科勋爵外交的巨大成功。在伦敦申办成功的当晚,法国媒体就痛骂科是个"打擦边球"的家伙。

  在科勋爵率领伦敦大步流星的时候,巴黎还保持着舆论和姿态的领先。舆论的领先往往会成为投票的毒药,这也正是巴黎前两次申办失败的教训,但是他们没有改变策略,巴黎市长德拉诺埃在公开场合表示"没有谁是必胜的",甚至被法国媒体认为过于低调。

  姿态的领先则让遵守游戏规则的法国人失去了最后一个痛击伦敦的机会:在IOC柏林全会上,伦敦给各国际单项组织和运动员允诺价值2500万英镑的资助,而按照IOC申办规则,超出原申办报告的新的财物计划都是不允许的。伦敦因此受到IOC道德委员会的调查,但是最后不了了之。法国人包括法国权威体育媒体《队报》都没有发表任何指责伦敦奥申委的言论,甚至没有向IOC提出抗议。

  这场龟兔赛跑的结局,当然是谦谦君子输给务实的绅士。

  陈述之争:英式理念 VS 法式观点

  英国人讲故事和许诺的本领,让陈述不输给过多纠缠于技术细节的法国人。

  如果说投票前还有摇摆票的话,那么陈述报告就是发起进攻的最后武器。不幸的是,巴黎人被排在陈述的第一个出场,而伦敦有足够的时间在下午出场之前照准现场的感觉,等待对手发言效果的消退。

  巴黎的陈述,第一个要点出于率先出场的巴黎市长德拉诺埃之口。他提到巴黎在"2003年7月份......IOC对我们的提高提出的一些指示,我们也充分地进行了考虑,本次奥运会我们不希望办得很奢华浪费"。事实上,这种迎合罗格新奥林匹克思维中"瘦身"理念的做法,一直是巴黎被当成热门的原因之一。

  在接下来的发言部分,巴黎对立体化交通、环保和安全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陈述。但是,这段结合短片进行的陈述,并没有特别出彩之处。

  巴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法国总统希拉克。当他为巴黎做最后总结时,表现亲和,"首先我想我已经认识大家很长时间了......"而希拉克最能体现法国传统精髓的陈述出现在最后,"法国非常重视奥林匹克的价值观,也就是和平、分享、尊重、友谊和人民之间的对话,文化之间的对话。"

  德拉诺埃和希拉克准确表达了巴黎人申奥的观点。但是,因为排在第一个出场,陈述效果大打折扣,正如体操比赛一样,这也是一场打分的比赛。

  伦敦人的陈述,以IOC委员安妮公主开始,并且插播了英女王的致词。在大多数像正常人一样渴望得到尊重的IOC委员中,这一招无疑能赢得不少感情分。但是,这只是英国人"感情剧"的开始。

  "当我12岁的时候,我走进了一个非常大的学校大厅,当时一台黑白电视机播放墨西哥奥运会110米跨栏的比赛......"科勋爵作为伦敦主将,讲了一段童年的故事。对于大多数有运动员经历的IOC委员来说,科勋爵进一步拉近了心理距离。这段故事还传达了伦敦一个核心理念——"把年轻人带到体育运动里"。这种看重奥林匹克未来的思路,和法国人迎合IOC主席罗格"瘦身"理念的陈述不谋而合,但是,英国人用了讲故事的方式。

  在法国人的陈述效果退去时,英国首相布莱尔先是一段法语,然后一口漂亮的英语出现在录像中。他"向大家承诺,我所有的承诺将会兑现",然后还引用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话——"没有一个地方比伦敦更合适举行将世界团结在一起的盛事",对分化法国在非洲的盟友发出最后一击。

  宣传片之争:英式小制作 VS 法式大导演

  大导演当然导大片,但小导演也有轻松的好处。

  尽管英法陈述都很优雅、到位,但是在凝重无比的气氛中,擅长制造轻松气氛的伦敦人至少不会比巴黎人差。不幸的是,巴黎的大导演吕克-贝松的宣传片也没能从英国"新月"公司的小成本制作中占到任何便宜。

  吕克-贝松的宣传片,从电影技术的角度来说堪称大师之作。片头的黑白章节关于历史和关于顾拜旦的"更高、更快、更强"理念的表达充满奇妙的视觉效果,后面的五彩奥运环收尾也很巧妙。如果说这部作品还有什么不足的话,也许是它太像好莱坞大片,像《第五元素》,像MTV,而不是吕克-贝松的成名之作《碧海蓝天》或《这个杀手不太冷》,缺乏对人心灵的震撼。

  耗资仅50万英镑、由伦敦"新月"公司一对毫无名气的搭档制作的宣传片,用一位女运动员慢跑的镜头串起了构思绝妙的一群角色,当贝克汉姆看到窗外跑步者经过时找到填字游戏的答案、当建筑工人用标竿当撑竿摔得满脸是泥,体育和生活之间出现了一种无比生动的联系。这部宣传片的另一部分则充满激情地演绎了一群孩子的运动员之梦,和科勋爵的青少年体育理念完全一致。

  在国内某门户网站的调查中,近7成的被调查者认为英国人的作品是最好的。

  首脑之争:英国首相 VS 法国总统

  被英国政坛称为"长不大的彼得-潘"的布莱尔,最后完成了飞的梦想,尽管他在飞机上。

  伦敦成功,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新加坡两日行被路透社评为成功的关键原因。

  布莱尔对伦敦申奥可谓不遗余力,不但夫人谢丽尔成为了申奥大使,而且在寻求连任的选举成功后第二天即发表声明,表示全力以赴支持伦敦申奥。5月,离申奥投票日不足百天之际,借英国奥委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日,伦敦邀请罗格前来庆祝。事后《卫报》评论说:"由于首相与罗格的会晤,伦敦的申办工作迈出了一大步。"

  6月布莱尔更是在每月新闻简报会上,佩戴上代表奥运会色彩的领带,在关键时刻再次为伦敦申奥冲刺领跑。英国奥委会成立纪念日时,布莱尔向罗格先生表示了出席7月6日新加坡会议的意向。当时各方面猜测英国首相不过是做出一种姿态而已,因为他需要在同一天主持八国首脑会议。然而布莱尔最终做出了在新加坡短暂逗留的选择,然后在投票结果揭晓前飞赴八国首脑会议现场。

  法国总统希拉克几乎是在英国首相的"逼宫"下,随后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去年9月希拉克在爱丽舍宫接见雅典奥运会获奖运动员时做出表示,他将全力支持巴黎申办2012年奥运会。有伦敦记者尖刻地追问巴黎奥申委:"英国首相布莱尔先生来了,你们法国的希拉克为什么没有看见呢?"

  在申奥前4天,希拉克还不慎摆了一记乌龙。7月2日在加里宁格勒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德国总理施罗德举行会谈时,他说:"英国人对欧洲农业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疯牛病。""英国是继芬兰之后,饮食最糟糕的国家。"法国《解放报》率先爆出这条新闻。芬兰人手握两票,巴黎在最后一轮以4票之差落选,两票进出就齐了,谁能说那两票不是芬兰"跑票"了呢?

  在《欧盟宪法条约》被否决、欧盟峰会失败之后,希拉克在国内支持率下降。此次申奥未获得成功,法国总统只能以失败者的身份参加苏格兰的八国首脑会议。

  作为八国首脑峰会轮值主席,布莱尔此时已无暇顾及对手的攻击。他很快召开了一个电视新闻发布会。"对伦敦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他说,"在这份工作里,手舞足蹈并且捉住身边的一个人就进行拥抱是难得一试的。"

  申奥明星之争:贝克汉姆 VS 帕克

  罗格说贝克汉姆和奥运无关,但是帕克呢?至少小贝能让递交信封的新加坡小姑娘痴迷。

  IOC主席罗格曾经对贝克汉姆出任伦敦申奥大使发表意见说:"我们欢迎贝克汉姆来开会,尤其是他能把妻子带来的话。但贝克汉姆不会为伦敦增加一张选票......"。

  但是,7月4日贝克汉姆从新加坡离岛抵达新加坡后,立即成为了当地媒体的宠儿。新加坡《联合早报》、《海峡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贝克汉姆夫妇的巨幅照片,当地电视台一直追播夫妇二人的新闻。

  IOC道德委员会此前已通知所有申奥城市,申奥大使只能出席官方的新闻发布会和媒体简报会,不得拍照做秀。但是,对于拥有众多球迷的英格兰队长而言,任何防范措施都是徒劳的,贝克汉姆还是跑到新加坡的大不列颠俱乐部和孩子们玩起了篮球。13岁的华裔新加坡女孩康作为信使将申奥城市最终归属的信封递给了罗格主席,或许这名小女孩作为一种象征已经决定了2012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归属:她是一名忠实的贝克汉姆球迷。

  另一方面,伦敦市民最初对申奥的支持率不过三分之一,贝克汉姆出来摇旗呐喊,伦敦市民热情大增。伦敦人将贝克汉姆和布莱尔称为"双D",贝克汉姆在"双D"排列中永远位列首相之前。贝克汉姆与申奥无关?罗格先生说了不算。

  法国的明星阵容,1998世界杯冠军阵容的布兰科、齐达内、亨利等赫然出现在名单上。然而除了布兰科以外,齐达内和亨利都没有出现在新加坡。NBA马刺队明星帕克算是法国现在人气最旺的明星,但是这个年轻人虽戴着本赛季NBA总冠军戒指,知名度比贝克汉姆却小了不少。

  到新加坡的法国申奥大使没有一个能够真正超越其从事的体育运动,成为时尚、时代潮流的代言人。申奥失败后帕克非常失望,指责IOC的委员们偏心。"这已经是巴黎第三次遭到拒绝了,先是1992年,然后是2008年,接着是2012年。我觉得这十分反常。"帕克接着说了一番显得很"年轻"的话,他认为委员们可能有"盎格鲁-撒克逊"情结。"他们就是向着英国人。所有该做的事情我们都做了,我都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了。"帕克说。

  文化之争:英语系 VS 法语系

  这两个系不是大学外语系,而是国际政治中的传统势力集团。法语的确优美,但是学英语的人更多。

  IOC的正式语言是法语和英语。虽然理论上它们的官方地位一样,但是两种语言以及由两种语言生出的派系——英语系和法语系,从来没有停止过斗争。

  法国人一向以本国语言文字为骄傲,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打倒"英语霸权",也向来法国牵头。2000年作为抗击"英语霸权"的结果,悉尼奥运会的广播全部是法语在先英语在后。然而当事情涉及到申奥时,法国人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申办初期,巴黎曾由于不肯使用英语陈述而遭批评。于是,4月举办的柏林常会上,法国人改用英语陈述。

  英国王室应该也是赞成法语具有优雅、高贵气质的,众所周知,英王室宴会菜单是由法语写就。但是当IOC评估小组到伦敦考察时,英女王将菜单换成英语菜单,葡萄酒也由法国产改为本国产。申奥的"仗"打到了语言上,也打到了餐桌上。

  语言不是真正的矛盾所在,语言代表的派系才是根源。路透社分析伦敦申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英国的曼彻斯特在2002年成功举办了英联邦运动会——很显然,英联邦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在这次胜利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权投票上,北京一路领先于悉尼,但是在最后一轮却以两票之差败下阵来,原因之一就是英国城市曼彻斯特的选票在最后一轮流向了悉尼。本次申奥,澳大利亚的"投桃报李"是意料中事。《卫报》就说,伦敦申奥成功"得益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成功"。

  有趣的是,英首相布莱尔在陈述时破天荒地用法语讲了一段话,向IOC表明大度的意图展露无遗。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英语发言则再次证明了英语压倒了法语。

  实际上奥林匹克大家庭里同样存在一个事实上的"法语系",那就是法国为代表、非洲一些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紧随。但是,当投票过程显示伦敦将马德里(和巴黎同属更大范畴的拉丁语系)也拉为联盟的时候,已经注定了法国对抗的不仅仅是英国,而是英美西的超级组合。